博士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博士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近日,陕西省学生就业与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陕西省普通高校202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引发广泛关注。报告显示,2023年陕西高校博士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76.68%,较2022年下降9.45个百分点,而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1.19%,较2022年上升2.6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对比引发了社会对博士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博士就业率为何持续走低?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供需不平衡是导致博士就业率下降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国博士生数量持续增加。2023年,博士毕业生人数达到8.71万,但科研和高校领域的岗位增长却相对缓慢,供需失衡导致博士生竞争加剧。此外,企业对博士的需求有限,部分行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特定岗位,导致博士生就业范围受限。
其次,高薪预期与招聘成本矛盾也是影响博士就业的重要因素。博士生通常对薪资和岗位质量有较高的期待,但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在经济环境不确定的背景下,企业尤其倾向于选择能够快速上手的中低学历毕业生,而博士毕业生因薪资预期较高,反而被排除在外。
专业与市场需求错位也是导致博士就业难的重要原因。部分博士的研究方向过于细分,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例如,哲学博士的就业去向受限于学科特性,而管理学博士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在实践能力和行业适配度方面可能不如本科生和硕士生。
个人就业目标过于狭窄也是影响博士就业率的因素之一。博士生倾向于选择高校、科研机构等传统学术岗位,而这些领域的岗位数量有限。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提供的教学和科研岗位远少于博士毕业生的数量,这种供需矛盾使得部分博士毕业生不得不在就业期望和实际选择之间挣扎。
博士生的真实处境
齐威是北京某“双一流”高校计算机专业的2018级直博生,学制五年,但他已进入读博的第七个年头。去年,他因为论文成果未达毕业要求而延迟毕业。近期被接收的这篇论文,他写了三个月,投稿却投了一年。反复拒稿与修改中,他错过了申请今年夏季毕业的时机。
“读博就是一场和不确定性的斗争。”齐威说。实验结果不确定,导师意见不确定,论文发表不确定,还有未来就业不确定。他每天能确定的,只有离毕业还差多少篇论文,以及手里的横向课题还有多少字的方案要写。
苏成今年从北京某“双一流”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博士毕业,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刚进组时三十多个工位的办公室还未坐满,后续几年学弟学妹就需要抢位子了。课题组为了避免争抢开始按照学生所属导师和就读年限划分工位,一些延迟毕业的博士被安排到了另一间小办公室,苏成便是其中之一。他延毕了一年。去年6月,学校通知不再提供延毕博士生住宿,苏成只得搬离。
如何破解博士就业困境?
面对博士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的现状,需要高校、政府和企业协同努力,优化博士生的培养和就业支持体系。
对高校来说,应积极鼓励博士生探索非学术领域的职业机会。例如,企业研发、政策研究、咨询服务等领域对高水平研究能力的需求正在增加。通过校企合作、增加实习机会,博士生可以在毕业前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博士阶段的职业规划应从早期介入,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职业讲座、招聘会以及校友分享等方式,帮助博士生明确就业目标。针对不同学科特点,高校还可提供定制化的就业辅导,指导博士生调整期望,适应市场需求。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吸纳博士毕业生,例如税收减免、科研经费补贴等。同时,设立博士生创新基金,支持他们参与企业项目和创新研究,从而提升博士毕业生的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
博士生在求职过程中需要调整心态,降低对薪资和岗位质量的过高期待。灵活的职业目标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职场,同时积累经验和资源,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博士就业率下降并不意味着读博无价值,而是提示高校、政府和企业需要协同努力,优化博士生的培养和就业支持体系。通过多方共同努力,相信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得到改善,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