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北大医院最新研究:60岁以上老人服用50毫克更安全
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北大医院最新研究:60岁以上老人服用50毫克更安全
“阿司匹林是神药,能软化血管、预防血栓,延年益寿?”这种说法在中老年人群中广为流传。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最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一项新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参考。
67岁林阿姨的教训
林阿姨今年67岁,自从得了高血压后,就对血管健康尤为重视。前段时间从朋友那得知阿司匹林能保护、软化血管,就坚持每天都服用一次。直到一天中午,林阿姨刚吃完午饭,突然觉得恶心,然后直接就呕吐起来,意识到不对的她立刻去了医院。一番检查后,发现其血压90/56mmHg,心率110次/分,诊断后发现为胃出血,需立刻进行镜下止血治疗。术后,医生分析,这和林阿姨乱吃药有关,她胡乱吃阿司匹林,反倒差点酿成大错。
阿司匹林不是万能神药
阿司匹林与青霉素、地西泮并称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杰作。西班牙哲学家加赛特更是称赞道二十世纪是“阿司匹林的世纪”。在网络上,阿司匹林甚至被称为“神药”,这是因为其功效多样,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有不同的用途。包括解热、镇痛、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糖等。一些中老年朋友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主要是利用其抑制血小板功能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但有些中老年人却真的误把阿司匹林当成万能的神药,甚至本身没有心血管疾病也去吃,只是想着能软化血管,预防血栓,延年益寿。事实上,阿司匹林从来不是保健品,对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有三高等危险因素,但没有心血管疾病)的争议也比较大,可能弊大于利,出现严重出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胡大一就表示,针对40岁以下和70岁以上的人群,一级预防中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对于40岁至70岁之间的人群,可以根据其未来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与患者进行沟通,共同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药物。
北大研究:60岁以上老人服用50毫克更安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梅林教授等人的一项最新研究,为老年人使用阿司匹林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发现,对于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每日服用50毫克的阿司匹林可能是更有效且安全的选择。
该研究纳入了需要长期进行一级或二级预防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其中165位患者服用50毫克/天的阿司匹林,261位患者服用100毫克/天的阿司匹林。研究人员通过匹配和模型分析了入选患者的数据。结果显示,与每日50毫克的阿司匹林组相比,每日100毫克的阿司匹林组的总出血风险增加了67.1%,轻微出血风险增加了73.8%。
阿司匹林使用指南:这些人不能随便吃
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最新发布的《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推荐声明》指出:
- 60岁以上人群:不推荐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 40-59岁人群:如果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是否使用阿司匹林应基于医患共同决策。
- 推荐剂量:低剂量(≤100mg/d),美国常用剂量为81mg/d。
- 停药年龄:考虑在75岁左右停止使用。
阿司匹林的潜在风险
虽然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研究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100mg)可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风险,但不降低CVD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同时,阿司匹林会增加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
正确使用阿司匹林的建议
- 遵医嘱服用:切勿自行购买服用,需经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适合使用。
- 定期监测:服用期间需定期检查血压、血糖等指标,注意观察有无出血迹象。
- 注意用药时间:早晚均可服用,但高血压患者建议睡前服用。
-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不要与非甾体抗炎药、类固醇激素等联用,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阿司匹林不是万能神药,也不是人人都适用。正确使用阿司匹林,才能更好地发挥其预防作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