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期间,人工智能和绿色低碳将成新质生产力主引擎
“十五五”期间,人工智能和绿色低碳将成新质生产力主引擎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李萌在经济前瞻论坛2024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强调“十五五”期间新质生产力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工智能和绿色低碳是关键领域,将引领未来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李萌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十五五”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期。今后一个时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向包括人工智能、绿色低碳、高端制造、健康生活、安全防护、计算与链接。其中,人工智能将发挥引领作用和全面深度渗透,绿色低碳产业则成为驱动性力量。
在人工智能领域,李萌表示,大模型走向物理世界是大势所趋,推动着离身智能走向具身智能,对实体经济产业链带来重要变革。未来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空间广阔。前几年,相关部门、地方和企业对人工智能场景驱动进行了系统部署,力争以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为龙头带动突破现有技术垄断格局,推动传统产业获得新生,培育更多新兴产业,取得了成效。
在绿色低碳方面,李萌指出,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各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趋势,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将清洁能源产业作为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选择。“双碳”目标的倒逼将成为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降碳等绿色低碳产业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未来将在新能源汽车及绿色交通、新型储能产品、新能源采集存储应用、新型能源装备、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温室气体控制等方面着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表示,科技创新解决的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原动力的问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端化,一定要把握住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生态。同时,统筹好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发展时序,形成梯次发展的良性格局。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2023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量创下374亿吨的历史新高,其中煤炭排放占总体增长量的65%以上。这一情况凸显了全球迫切需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并加速向可持续、低碳转型。预计到2030年代中期,能源转型每年将需要约4万亿美元的投资。
人工智能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普华永道和微软公司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人工智能在环境方面的应用将使碳强度降低8%,有助于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仅在能源系统中,人工智能就已确定了50多种不同用途,预计到2032年,该领域的人工智能市场将达到130亿美元,而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人工智能市场则将超过1148.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7.70%。
然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面临能耗挑战。其部署需要大量电力,可能加剧环境影响。为解决这一矛盾,技术和能源部门需要加强合作,开发人工智能算法来优化能源使用,包括“智能”监测和系统优化。通过对人工智能工作负载的能源消耗进行准确测量,有助于理解能耗使用路径并减少能源使用。
尽管如此,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展现出显著的环境效益。例如,在楼宇中,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结合可减少30%的用电量;在制造业中,人工智能支持预测性维护,防止故障发生,减少能源浪费。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通过人工智能工具,在一年内减少了多达一百万吨的碳排放量。大语言模型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提高了能源生产效率,减少了浪费。在材料科学领域,人工智能正用于识别对碳捕获最有效的分子结构。在农业领域,人工智能通过分析土壤微量营养元素,提高了作物产量并减少了40%的用水量。
李萌建议,要建立中国特色国家技术预测和战略研究体系,建设开源科技信息体系并发挥好作用,壮大高水平技术与产业咨询行业。对标DARPA建立颠覆性技术资助机制,设立颠覆性技术投资基金。加大对试验验证支持力度,打通“原理验证—工程验证—商业验证”完整链条。建立更多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李萌认为,当前,人工智能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口上,泛化能力不断增强的大模型已经成为一项通用技术,展现出具有引领学科发展、产业进步、生活改善的广阔前景。他建议把人工智能作为技术主线融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