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宗教:多元信仰融合的和谐典范
白族宗教:多元信仰融合的和谐典范
白族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其宗教信仰同样充满了神秘和多样性。白族不仅崇拜本主,还信仰佛教(特别是密宗)和道教等多种宗教。他们的信仰体系既包含了对自然的敬畏,也融入了对历史英雄和地方神灵的崇拜。这种多元与包容的信仰体系,不仅展现了白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了解和探索古老宗教文化的新视角。让我们一起揭开白族信仰的神秘面纱,感受这份来自远古的神圣力量吧!
本主崇拜:白族信仰的核心
在大理白族的古老土地上,有一场充满神秘和欢乐的庆典,那就是本主节。这是一项源远流长、扎根于白族民风民俗的宗教庆典,是对本主们的敬仰和祈祷的集体仪式。
本主,意为“本身的主宰”、“大尊者”或“祖公”,是每个村社所供奉的至高无上的保护神。起源于原始的多神崇拜、英雄崇拜,本主崇拜深深扎根于白族人心中。无论是神佛、菩萨、龙王,还是历代统治者、忠臣孝子,都有可能成为本主的身份。每个本主都有其独特的传说故事,宛如人一般有家庭、婚恋、经历和嗜好,在白族人心目中既有神的超人智慧和力量,也有着人的亲和与喜怒哀乐。
本主节是大理白族的宗教庆典,其举办日期因各村本主不同的身份和生辰而异。通常选定于春节期间或每年二、六、七、八月农事间隙期间,会期三至五天不等。这个节日集合了请神、迎神、祭神、娱神等一系列活动,呈现出庄重而欢快的氛围。
在本主节的起驾、出巡仪式中,本主和配神被安置在特制的神轿或彩车中,由长龙般的仪仗队伍护送巡游进村。路上,家家摆香设贡,鞭炮鸣放以示欢迎。接下来,本主和随从诸神会被安置在村中广场事先搭好的“行宫”彩棚内。此后的几天,广场成了村民祈祷、烧香、唱念诵辞的活动中心。同时,各种娱神活动如狮舞、龙舞、音乐演奏、歌舞表演等在广场上精彩上演。戏台上,地方戏剧演员为大家呈现各种精彩节目,让人神共乐,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白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建有本主庙。庙内供奉着本主的木雕或泥塑神像,每逢本主的诞辰,都成为祭祀的重要场所。这里汇聚了村民的虔诚,不论是升官发财、疾苦病痛、还是生儿育女,村民都会前来本主庙祈求保佑。这种信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成为白族人生活的一部分。
有一个特殊的本主庙,即将军洞,供奉的是曾率领大军攻打大理两次的敌将李宓。虽然李宓曾是大理的敌人,但大理人将其供奉,并向其祈祷,展现了大理人民宽厚的胸襟和对历史的包容。这种开放心态让世人惊叹,同时也凸显了白族文化中独有的豁达与宽容。
本主节的精髓在于,它不仅是一场宗教庆典,更是白族人共同体的象征。在这个节日里,信仰、传统和文化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既神圣又欢快的氛围。本主们在白族人的心中,不仅是超自然的存在,更是与人类有着深刻联系的守护者。通过本主节,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大理白族的信仰、文化和对历史的独特态度。
佛教信仰:密宗的独特传承
大理地处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属于河谷地带,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从边缘流过。西汉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占领了西南地区,在云南滇池县(今昆明市晋宁区)设置益州郡,属益州刺史部,大理归益州郡管辖,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和促进了大理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南诏受唐王朝的扶持立国,结束了西南边疆动荡分裂的局面,在先进思想的冲击下,进行了改革,效仿唐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了新的政治体系,国力日益强大,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今天云南省的范围,是当时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再加上大理作为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大理融入了来自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而佛教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传入大理的。
大理地区的佛教主要是以汉传佛教为主,以观音名号出现的菩萨很多,如水月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千手观音、千眼观音、甘露观音等。众多观音中,最有特色的是阿嵯耶观音,他融合了汉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的特点。
大理地区最早出现“阿嵯耶”名称的记载以及造像,是在舜化贞中兴二年(公元899年)绘制成的《南诏图传》文字卷里:“从此,兵强马壮,辟土开疆。此亦阿嵯耶之化也。”“遂即腾空积云,化作阿嵯耶像”,“崇尚信仰,号曰:建国圣源阿嵯耶观音”。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1985年10月在大理州洱源县江尾(现大理市江尾)征集到一件铜质鎏金阿嵯耶观音造像,像通高50厘米,重量5.6市斤。像背面有一方孔,孔上面安放有一个活动的方形盖。背面的左侧有阴刻楷书题记一行:“施主佛弟子比丘释智首造。”这个题记与大理凤仪北荡村法藏寺发现的宋代大理国时期的写经书法相似,可以断定属于宋代大理国时期的文物。关于阿嵯耶观音,不见华密和藏密与佛学辞书记载、注释,显然“阿嵯耶”观音之名以及造像,唯独云南大理所持有,具有浓厚的云南大理佛教密宗的特点。
印度佛教传入大理地区以后,观音被本土化了,他已经不是汉传佛教与印度佛教里的观音原型,而是成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阿嵯耶观音。有近代研究佛教的学者,把阿嵯耶所包含的密宗教义,叫作白族的密宗佛教,简称“白密佛教”。白密佛教的传承者不是和尚尼姑,而是阿者黎、阿者黎耶、阿左梨、阿遮利、阿者里等等不一,一般统称为“阿吒力”,阿吒力是翻译音,意为“导师”“正行者”或“规范师”,主旨宣传人心向善、以和睦团结为理念。
道教与自然崇拜:多元信仰的融合
白族的宗教信仰还融合了道教和自然崇拜的元素。受汉族影响,白族也信仰道教,并保留了一些原始的自然崇拜习俗。太上老君作为道教“三清”尊神之一的道德天尊,在白族地区也有广泛的影响力。
太上老君为道教“三清”尊神之一的道德天尊,全称“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并不等同于老子,老子为其化身。太上老君与老子按《史记》记载,老子为周代史官,构建了道论,创建了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被后世奉为道祖。这是历史上的老子。老子《道德经》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方针和大量修行导引的内容。汉代形成了兼具政治理想和修身治身之说的黄老学,并在朝野产生巨大影响力。黄老学除了作为政治理念之外,还兼具某些宗教意蕴。譬如《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中记载光武帝之子楚王刘英的事迹,称“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又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可见此时黄老学已经是具有宗教功能的学说。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已经出现了对于老子的神格化。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神仙传》中谈及张道陵学道,称“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既然自称柱下史,那就必然是老子了。老子所传经典《道德经》也为张道陵重新诠释,写为《老子想尔注》。《老子想尔注》中老子已经成为太上老君,是大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化,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夫一也”。这一说法被后世道教继承,如唐代成玄英《老子义疏》疏释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时称,“太上,即是玄天教主太上大道君也。言道君在玉京之上金关之中,凝神遐想,为常应之处”。同时,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疏称“即是太上之教废也”。如此,大道即是太上之教,道、教、太上三者一体。此处的大道乃是老子所述之道,即老子所教之道,老子即太上无疑。由此,老子与太上老君的关系密不可分,太上老君之名正式出现在老子的身上。从这一层意义上说,老子演化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则是神格化的老子。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的是道教最高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都有道德天尊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
白族的自然崇拜则体现在对山川日月等自然现象的崇敬。这种崇拜与本主崇拜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多神崇拜体系。白族人将自然现象和历史人物都纳入崇拜对象,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尊重。
多元信仰的包容与融合
白族的宗教信仰体系展现了多元与包容的特点。他们将不同来源的信仰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传统。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在对不同宗教的接纳上,还体现在对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中。
例如,白族人将唐朝将领李宓奉为本主,建有将军洞本主庙。虽然李宓曾是大理的敌人,但大理人将其供奉,展现了大理人民宽厚的胸襟和对历史的包容。这种开放心态让世人惊叹,同时也凸显了白族文化中独有的豁达与宽容。
白族的宗教信仰不仅是对神灵的崇拜,更是对生活的态度和文化的传承。他们的信仰体系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缅怀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这种多元与包容的信仰体系,不仅展现了白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了解和探索古老宗教文化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