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十无益”家训:培育英才,影响两岸
林则徐“十无益”家训:培育英才,影响两岸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作为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林则徐不仅以禁烟运动闻名于世,更以严谨的家风和卓越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后人。林则徐家族的传奇故事,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传承的生动体现。
林则徐的“十无益”:人生的真实智慧与修养之道
林则徐在54岁时提炼出了“十无益”的格言,这十条格言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修养标准,更是送给后世的至理名言。让我们逐条解析,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心无善念,风水无益:正如大家所说“人品是最好的风水”。无论世间多少风水秘法,若心中无善,终究徒劳无功。良好的人品能带来好运和人际关系,帮助我们在人生路上行得更顺。真正的风水,来自内心的善良与诚恳。
不孝父母,靠别神无益:《论语》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孝是做人之本。缺乏对父母的孝顺,很难在社会中真心待人。孝敬父母是一切善行的基础,只有懂得孝道,才能传递给他人真正的温情和善意。
兄弟不和,友谊无益:家庭和睦是一个人品德的体现。与兄弟姐妹关系紧张,难以说明自己能真诚待人。从而导致外面的朋友也只是泛泛之交,无法结交到真正的挚友。
行为不端,读书无益:读书的最终目的在于个人修身,而非仅仅为了获取外在的认可。知识如果不伴随正确的道德观,就可能成为做坏事的工具。
做事乖张,聪明无益:追求“与众不同”的乖张个人常常容易偏离道德,最终伤害自己和他人。做事应当以良知为准绳,过度聪明反而可能导致悲剧。
自视过高,学问无益:经常会看到那些学识渊博却极端自傲的人,失去了谦逊之心,最终只会自食其果。真正的智慧在于能谦卑地学习和交流。
时运不济,妄动无益:运气和时机都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强求无益,反而要学会静候其变,提升自身素质,待时而动,才能逐步实现个人目标。
不义之财,施予无益:财富应有正道获取,不义之财只会带来伪善。施与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心意。
不惜元气,医药无效:元气是生活的根本。若不善待自己的身体,再多的保健品也是无济于事。生活中讲究保养元气,努力保持身心健康。
纵欲无度,德行无益:纵欲不仅伤身,更是败德。真正的德行在于自我节制和品质的修养。
林普晴:林则徐家族的巾帼英雄
林则徐的家风和教育理念,在他的后代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林普晴的故事尤为传奇。作为林则徐的女儿,她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家风,更以自己的坚韧与智慧,成为清朝历史上备受瞩目的女性英雄之一。
林普晴生于一个勤劳智慧的家庭,她的成长受到了家庭环境的深刻影响。她的父亲林则徐是清朝名臣,被誉为国之栋梁,以其政治才华和清廉品行闻名于世。林则徐自幼立志要做一个有益于万民的名臣,他在政治上秉持着公正廉洁的原则,不仅在官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还以身作则,深受人们敬重。作为林家的家长,他注重家风教育,对林普晴的成长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林普晴的母亲也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她是一位聪慧勤劳的妇女,对家庭的繁事操持得有条不紊。在一个封建社会中,母亲的角色往往被边缘化,但林普晴的母亲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智慧和能力。她不仅传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还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母亲的教导和关爱,使林普晴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关注,塑造了她坚韧勇敢、智慧过人的性格特征。
林普晴与清朝名臣沈葆桢的婚姻,是一段传世佳话。两人自幼订婚,感情深厚。林普晴嫁给沈葆桢后,展现了贤妻良母的典范形象,成为了他科举之路上的坚强后盾。在婚后生活中,林普晴以母亲的角色支持着沈葆桢的科举之路。她不仅照顾家庭生活的琐事,还为沈葆桢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在沈葆桢为了科举而苦读时,林普晴默默地为他操持家务,维持生计,使他能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她的支持和理解,使沈葆桢能够在学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最终考中进士,走上了官场。
除了在家庭中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外,林普晴也注重自身的教育和修养。她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文学、诗词、礼仪等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她善于琴棋书画,擅长女红,是一个典型的文雅女子。这些优秀的品质和修养,不仅使她在家庭中展现出了优秀的贤妻形象,还为她在社会中的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普晴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展现了卓越的智慧和勇气,成为当时抗击外敌的一面旗帜。在上饶城受到太平军围困的危急时刻,她挺身而出,带领城中军民坚守城池,展现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首先,林普晴为守城将士提供了粮食和物资支援,保障了士兵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增强了他们的战斗力和士气。她善于调度城中资源,保证了城内军民的生活稳定,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集中精力投入到抗击外敌的斗争中。其次,林普晴积极策划对敌作战方案,制定了有效的战略和战术,为守城军民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帮助。她深谙敌人的弱点和城市的防御布局,因此能够针对性地制定出战斗计划,使城中守军能够在战场上占据优势,有效地抵御了太平军的攻势。最后,林普晴成功拖延了战事,争取到了援军的到来,避免了城池被攻破的危险。她运用智慧和谋略,采取了多种手段来拖延战争的发展,为援军的到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最终成功挽救了上饶城的危局。
林普晴在抗击外敌的斗争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当时抗击太平军的一面旗帜。她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抗击外敌的斗争中,为保卫家园、保卫国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家风传承:从林拱枢到林崇墉
林则徐的家风不仅影响了林普晴,也深深烙印在其他后代的心中。林则徐的幼子林拱枢继承先人遗志,以御史身份为台湾事务出谋划策,虽未获得清廷采纳,但这种积极参与的精神难能可贵。
林则徐在台湾的五世嫡孙林长墉、林崇墉,与在福州的林澄墉系亲兄弟。林长墉去台湾时,是退休的国民党少将,他多年来思乡心切,于1991年75岁高龄时回到故乡。林崇墉曾任台湾中国银行董事,著有《林则徐传》《沈葆桢与福建船政》,均在台湾出版。1967年,《林则徐传》因资料翔实获台湾中山学术著作奖。“一生任事而不牟利,尽瘁而不热中,临难而不退避,受屈而不怨尤。”林崇墉曾这样概括林则徐的人格和作风。
家国情怀:两岸一脉相传
林则徐的家风不仅影响了家族后代,也深深影响了两岸的文化交流。榕城有诸多和林则徐有关的遗迹,最典型的就是林则徐出生地暨幼年读书处、林则徐故居和林文忠公祠。它们承载着林则徐的崇高精神和非凡魅力,也是世人纪念这位先贤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不少台湾同胞前往林则徐遗迹参访,表达对林则徐的敬仰之情。2003年9月,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携夫人等到林则徐纪念馆参观时题词“八闽生辉”。2006年5月,时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携夫人参观林则徐纪念馆后题词“扫毒卫国兴水利,一代伟人留青史”。
在福建省成立的林则徐研究会、林则徐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开展的学术活动中,都与台湾有密切的联系和互动。近年来,林则徐研究会开展了多项林公纪念学术活动,如“纪念鸦片战争160周年暨林则徐经世思想学术讨论会”“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60周年研讨会”“纪念林则徐诞辰220周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林则徐水利思想研讨会”等,邀请部分台湾学者、专家和相关人士参加,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继承、发扬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
林则徐家族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量。林则徐的“十无益”格言,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指南,更是家庭教育的宝贵财富。林则徐后代在不同领域取得的成就,正是家风传承的最佳证明。在当今社会,林则徐家族的故事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重视家庭教育,传承优良家风,培养有德有才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