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续签五大风险点,企业和员工都需警惕
劳动合同续签五大风险点,企业和员工都需警惕
劳动合同续签是企业和员工都需要面对的重要环节,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法律风险和纠纷。以下是续签过程中常见的五大雷区,企业和员工都应警惕。
雷区一:未及时通知续签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前30日书面通知劳动者关于终止或续订劳动合同的意向。如果未及时通知,可能会面临以下风险:
- 用人单位需支付代通知金(通常为一个月工资)
- 可能构成事实劳动关系,需支付双倍工资
- 员工可能因未及时接到通知而错过最佳求职时机,引发纠纷
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机制,确保及时发出续签通知。员工也应及时关注合同到期时间,主动与企业沟通续签事宜。
雷区二:降低合同条件续签
在续签劳动合同时,如果用人单位提出降低合同条件(如减少薪资、变更工作岗位等),员工有权拒绝续签并主张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用人单位应当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程女士的案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程女士的劳动合同变更后,工作岗位从“项目经理助理”变为“项目助理”,工资结构也发生了不利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程女士有权拒绝续签并要求经济补偿。
雷区三:关联企业间合同主体变更
在企业重组、并购等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劳动合同主体变更的情况。如果处理不当,这可能成为劳动争议的导火索。
例如,A女士在原公司担任设计总监,因集团架构调整,与关联公司E公司签订了新合同。后来A女士因个人原因离职并提起劳动仲裁,主张原公司应支付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的经济补偿金。虽然最终通过调解解决了争议,但这个案例揭示了合同主体变更时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
为避免此类风险,企业应确保:
- 新旧主体之间存在高度关联性(如股东、管理层一致等)
- 员工的工作内容、地点、待遇等保持不变
- 明确说明合同变更的原因和目的
- 保留相关证据,如工作交接记录、工资发放记录等
雷区四:未签订书面续签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劳动合同的续订。
如果在原合同期满后超过一个月仍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能需要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因此,双方应在原合同期满后的一个月内完成续签手续。
雷区五:特殊时期合同续签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劳动合同的续签需要特别注意:
-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三期”)内,用人单位不得随意终止劳动合同
- 劳动者在医疗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 劳动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在这些特殊时期,用人单位应谨慎处理合同续签事宜,避免因违规操作引发法律纠纷。
劳动合同续签看似简单,但其中隐藏着不少法律风险。企业和员工都应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妥善处理续签事宜,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