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内镜下切除胃肠息肉:告别传统手术痛苦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11:1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内镜下切除胃肠息肉:告别传统手术痛苦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切除胃肠息肉已成为一种常见且高效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还大大缩短了恢复时间。通过内镜下的精细操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并切除息肉,无需传统的开放手术。这对于许多担心手术风险和恢复期长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此外,内镜下切除术还能有效降低癌变风险,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如果你或家人正面临胃肠息肉的困扰,不妨考虑这种先进的治疗方案。

01

内镜下切除技术:微创手术的革命

内镜下切除胃肠息肉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相比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等显著优势。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息肉切除技术,包括息肉钳除术、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

  • 息肉钳除术:适用于直径小于5毫米的小息肉。使用活检钳直接钳除息肉,根据是否需要使用高频电流,可分为冷活检钳(CFP)和热活检钳(HBF)。但目前指南不推荐使用热活检钳,因为其不完全切除率高、组织取样不足,且有较高的深部热损伤和延迟出血风险。

  • 圈套器息肉切除术:是治疗直径在6-9毫米息肉的首选技术。使用圈套器完整套取息肉与周边部分正常黏膜,在收紧圈套器切除病变。根据是否需要连接高频电流,可分为热圈套器切除术(HSP)和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CSP)。多项研究显示,CSP和HSP在完整切除率方面没有差异。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直径大于10毫米的息肉。通过内镜注射液体使息肉基底部抬高,然后使用圈套器切除。EMR具有较高的完整切除率和较低的复发率。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适用于较大或平坦型息肉。通过在黏膜下层注射液体,然后使用专用刀具逐步剥离病变组织。ESD可以实现整块切除,减少复发风险。

02

术后恢复与注意事项

内镜下切除术后,患者通常需要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没有并发症发生。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术后注意事项:

饮食管理

术后饮食管理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术后6-8小时需要禁食。之后,如果患者没有异常症状,可以逐渐恢复饮食。初期应以温凉的流质食物为主,如米汤、蒸蛋等。术后第1天避免进食鱼汤、牛奶等易诱发腹泻的食物。术后第2天可以适当吃一些稀粥、软面条等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随着恢复情况良好,可逐步过渡到软食和正常饮食。需要注意的是,术后1个月内应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清淡。

活动指导

术后活动需谨慎。无痛胃肠镜息肉切除术后,患者需完全清醒且无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后,才能在家人陪同下离开医院。术后24小时内禁止驾驶机动车、操作复杂机器或参与重大决策。术后一周内不建议剧烈运动及负重,一周后可恢复日常活动。1个月内避免进行负重工作及剧烈运动,防止伤口撕裂或穿孔导致大出血。

排便观察

术后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或用力排便,以防创面出血或穿孔。术后一周内,应注意观察大便的性质、颜色和次数。如果发现大便呈黑色、暗红色或鲜红色,应立即就医。对于老年人及体质虚弱的人群,需要特别留意术后3天内的排便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病情监测

术后需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果出现持续性腹痛或持续加剧,伴有心慌、出汗、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术后1个月内,患者应定期复查,以确保创面愈合良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03

预防与定期检查

虽然内镜下切除术是治疗胃肠息肉的有效方法,但预防和定期检查同样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胃肠息肉的实用建议:

  •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腌制食品,保持均衡饮食。
  • 规律生活:戒烟限酒,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定期检查:有胃肠息肉病史或家族史的人,应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单发良性息肉者,初期每年复查一次,若无复发可改为每5年查一次。

通过内镜下切除术,患者可以告别传统手术的痛苦,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但术后护理和定期检查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远离胃肠息肉的困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