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造成红军第三方面军缺编的真正原因竟是这样的
历史真相:造成红军第三方面军缺编的真正原因竟是这样的
在红军历史上,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人。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一历史谜题,从红军的组建过程到编制调整,为您呈现一个真实的答案。
对于红军历史上为什么没有第三方面军这个问题,流传着各种说法。有人说,这是因为当初规划时出了岔子;也有人说,是因为人员编制的原因造成了这一缺编。然而,要真正追根溯源,还需回溯到那个动荡年代红军队伍的组建过程。那个年代,中央与各根据地的联系并不顺畅,加之战事频仍,使得军队编制调整困难重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最终导致了红三方面军的缺编?
说起红军,那可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支英雄部队。但在建军之初,红军是由分散的小股游击队伍组建而成的,编制上可谓错综复杂。
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八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便开始组建了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秋毫军。同年冬,朱德、陈毅也在赣西北建立了赣军和民众军;贺龙在湘南筹组了湘赣武装;还有谢子长在湘西的农军等。
随着革命根据地的扩大,各地的游击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到了1928年中期,已形成了以朱毛军(红一方面军前身)、贺龙军(红二方面军前身)、彭德怀军(红一方面军前身)为主力的三大革命武装。
为了统一指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全国工农革命军队统一编为红军。1928年5月25日,中央发出命令,将各地革命武装改编为红军,团以上单位按番号编为一至三十军,并实行统一领导和调遣。
经过几年的发展,红军的战斗力日益壮大,到了1930年,已初步形成了以红一军团、红三军团为中央主力,以及红二、红六等军团为地方力量的布局。
然而,在那个年代,中央红军与各大革命根据地的联系并不通畅。革命根据地遍布大江南北,环境复杂多变,中央对于军队的编制安排往往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1930年1月,为了统一各地红军编制,中央军委会议决定将全国红军暂编为八个军,分属四个军团。其中三、四军为第一军团,二、六军为第二军团,五、八军为第三军团,十一、十二军为第四军团。
这个编制方案下达后,各地根据地便按此执行。6、7月间,红一、红二、红三三大军团陆续成立。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中央尚未提出组建方面军的想法。
就在这时,朱德、毛泽东所领导的红一军团和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会师。为了统一指挥,两军自发组成了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这一自发军事行动,打破了中央原有的编制计划。
随后的几个月里,中央不断对军队编制作出新的部署。九月,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取消军团、方面军建制,统编为一至七军;1931年初,又计划将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编入红二方面军。
但在根据地,局势已经临机应变。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在黄安七里坪自发组成了红四方面军,任命徐向前为总指挥。当时,中央并不知情。
1930年8月,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一军团和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市会师。这是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军事行动。
当时,国民党"围剿"步步紧逼,红军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为了集中有生力量反击敌人,朱毛决定同彭德怀军团会师,以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
8月23日,在浏阳街头,红三军团英勇战士遥望红一军团大军压境而来,热血沸腾。随后,彭德怀便提议合编为一个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
这一提议旋即得到通过。就这样,原本分属不同军团的主力红军部队,一朝合二为一,组建成为红一方面军。
红军离开根据地后,战线曲折万状,军队编制也经历了多次临时调整。1934年,红军主力在贵州遵义与张国焘部会师,经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红军的领导地位。
为了适应变化的战略需要,红军遂进行新的编组。红一方面军改编为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军团;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军主力则编为第二、六军团。
1935年,根据中央指示,红二、六军团再次合编,组建了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这支方面军后来与陈昌浩的红四方面军部队会师,编为主力红军序列。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拉开序幕。在这场民族存亡的大战中,八路军、新四军为中流砥柱。
原红一方面军遂改编为八路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总政委;原红二、四方面军则改编为新四军,组建过程颇为复杂。
面对根据地的自行军事编制,中共中央也在不断作出新的安排和部署。
1930年9月,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取消军团和方面军建制,将红军编为一至七军,朱毛部属一军,贺龙部属二军,彭德怀部属三军。此时,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尚未出现在中央视野之内。
1931年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编组红二方面军,由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和红军独立师组成。
同年8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再次作出调整,决定编组红五方面军,由原赣南、闽西、粤北、湘鄂赣根据地游击队组建。
可见,在这一时期,中央对于红军的编制仍在摸索调整中。方面军建制名存实亡,各地自行其是。
转机出现在1933年1月。中革军委扩大会议决定:红二、四、五方面军暂时不变,红一方面军改编为一、三、五军团,贺龙部改编为二、六军团。
这是中央首次正式承认并规范了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编制。同时,红二方面军的番号也得到确认。
1934年10月,中央军委一次会议进一步明确,红军主力部队编为:一、三、五军团(朱毛领导)、二、六军团(贺龙领导)和红四方面军(陈昌浩等领导)三部分。
这一编制沿用至1937年,中央军委又将一、三、五军团更名为八路军,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合编为新四军。
经过几番折腾,1937年,红军的最终编制终于定型。
当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一触即发。为了集中力量作战,中央军委决定对原有红军主力进行重新编组。
原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总政委。八路军后由115师、120师、129师、各路游击队编成。
原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合编,组建新四军。新四军由八路军第八路纵队为主体,加上鄂豫皖、苏皖、豫陕、陕甘四个兵团游击队编成。
这就形成了著名的"八路军打沿线,新四军打敌后"的战略布局。八路军主力进驻陕甘宁边区,新四军则在敌后腹地广泛活动。
两支主力之外,中央还明确规定:红四方面军不再存在,而红二方面军则由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领,暂时撤出敌后前线,作为中央机动力量储备。
就这样,一个久攻不下的谜题终于解开了。红一、红二、红四三足鼎立,共同肩负起守护民族复兴伟业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