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3年科技热点:ChatGPT引爆AI革命,中国创新实力跃居全球前十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08:5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3年科技热点:ChatGPT引爆AI革命,中国创新实力跃居全球前十


这是2023年11月2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拍摄的美国人工智能公司“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OpenAI)开发的大语言模型ChatGPT 软件图标(左)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行星上,科技进步常会给人们慷慨的许诺,或出其不意,或姗姗来迟,却从不缺席。

根据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提供的数据,在2023年中国网民热搜的众多科技话题中,ChatGPT以“碾压式”的数值,毫无悬念地位列第一。

摆脱了疫情阴霾的人们,似乎正在以一种革命性的生产方式,迎接更智能、更绿色、更健康的生活。在此大背景下,更加需要世界各国秉持开放合作理念,加强科技交流,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人工智能的拼图

自2022年横空出世以来,ChatGPT这款由美国人工智能公司“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研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多次迭代,从改善答案正确性、提高数学能力,到蜕变为既能读文又能读图的多模态模型,可谓代代“叠Buff”(游戏术语,为角色积累要素)。

ChatGPT当之无愧成为过去一年间的霸榜级科技话题。2023年岁末,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在新年心愿单上写下GPT-5、更强推理能力、视频模式、个性化、开源等关键词。

谷歌的AI模型“双子座”(Gemini)、美国“元”公司的大型语言模型LLaMA和Anthropic公司的聊天机器人“克劳德”(Claude)等竞品的迅速跟进,也让市场从一枝独秀变成群雄逐鹿。

更加吸睛的是,美国AI初创公司“米德朱尼”(Midjourney)的同名工具让文字生成图片,美国公司Pika的AI产品让文字生成视频。对此,埃隆·马斯克甚至预测2024年将诞生人工智能电影。

尽管2024年难以实现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AGI),但可以肯定,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会从技术噱头逐渐走向行业应用。全球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Gartner预计,到2026年,超过8成的企业将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模型,这一比例在2023年不足5%。

ChatGPT的崛起还表明,新科技的许诺并非理所当然,华丽登场的背后几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坚持。OpenAI成立后数年内,都不曾进入年度科技趋势榜单,甚至其最主要投资者比尔·盖茨都一度对自然语言理解表示怀疑,理由是“过去5年里,该领域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有意义的进展”。反观一些众望所归的概念,例如2021年被炒上天的元宇宙,海量资本跟投后,并未推出划时代产品。由此看来,敏锐的嗅觉与甘坐冷板凳二者缺一不可,与其“跟风”,不如“深耕”。

另一个与AI有关、拥有爆款产品的领域是“具身智能”。早在1950年代初,“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就提出了“具身智能”这一概念。今天,高速发展的大模型有望给机器人装上“智慧大脑”,让它像人一样感知周围环境变化并作出相应反应,让AGI加快从数字世界走向实体世界。

AI还将在更多专业领域攻城略地。谷歌下属的深层思维(DeepMind)公司开发的工具破解了纯数学领域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基于GPT-4的“AI化学家”Coscientist在几分钟内优化了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研究;DeepMind和华为等公司训练的模型,可提前10天预测天气,其准确性甚至超过传统方法;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利用AI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抗生素类别;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开始利用AI程序“阿尔法折叠”(AlphaFold)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以推进疫苗和癌症药物研发,今年升级版本承诺以原子精度模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通过AI预测抗癌药在治疗中的效果,帮助医生和患者选择个体化精准方案,有望成为2024年癌症治疗领域的亮点。

另外,对AI的治理与监管也会成为今年的头条。2023年最后一周,《纽约时报》打响了第一枪,因数据侵权起诉OpenAI。2023年10月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中提出的“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伦理先行”“健全法律”等原则,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科技领域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说明了新知识会给人类带来共同收益,这是“零和博弈”思维最生动的“证伪”。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既是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地缘政治依然在科技领域投下长长的阴影。

《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续签谈判重启,给受阻的中美科技交流带来些许安慰,而佛罗里达州立法阻止中国学生进入公立大学实验室,又敲出一个刺耳的杂音。部分患上“疑心病”和“恐惧症”的美国政客,想方设法阻止一场落落大方的公平竞赛。在美国大选年里,“小院高墙”政策大概率将继续破坏国际科技合作。

但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轨迹表明,在方向明确、路径清晰的赛道上,中国总能交出优异答卷。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展厅内展出的“祖冲之二号”同款超导量子计算机(2023年4月7日摄)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顶级科技集群排名,中国再次取得进步,拥有24个全球顶级科技集群,成为拥有最多科技集群的国家,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创新格局。

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显示,全球创新格局保持亚美欧三足鼎立态势,科技创新中心东移趋势更加显著,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0位,是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进一步迈进。

2023年5月发布的自然指数也显示,中国作者在2022年对高质量自然科学研究作出了最大贡献,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份额首次排名第一,超过美国。

尽管美国以“去风险”名义强推对华“脱钩断链”,但新的技术产业趋势正重塑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让“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一场由“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产业革命,不仅发生在新能源汽车、商业航天等新产业,还在5G和物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推动着传统产业的数智化转型。据统计,中国超过6成的5G流量在工业互联网上奔跑,相关项目超过8000个,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智联互通、智慧机器人、3D打印等新技术正共同塑造“在本土,也在全球”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给未来的全球供应链带来全新理解,使“去中国化”的努力成为徒劳一场。

科技创新是人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小院高墙”的政策是行不通的,将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搞小团体,最终损害的是整个世界的利益。

当今世界,粮食安全、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加,科技创新是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关键变量。危机不分国界,从解决个体健康难题到改善人类整体生存环境,各国应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理念,开展跨国别、跨地域通力合作,共同探索解决全球性人类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本文原文来自新华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