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面禁烟成效显著:吸烟率降2.2%,GDP将增0.07%
上海全面禁烟成效显著:吸烟率降2.2%,GDP将增0.07%
2024年12月,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公共卫生》发表了一项关于上海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政策的研究。研究显示,自2017年实施全面禁烟立法以来,上海的吸烟率下降了2.2个百分点,这一成效不仅改善了公共健康和空气质量,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
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展控烟工作的城市之一。2010年3月1日,《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生效实施,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中国生效后,大陆地区首部省级人大颁布的控烟地方法规。此后,上海不断修订和完善控烟条例,2016年实现室内全面禁烟,2022年将电子烟纳入禁烟范围。
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通过比较上海与其他对照城市在禁烟政策实施前后的吸烟率变化,评估政策效果。数据显示,上海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政策实施后,吸烟率下降2.2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前吸烟者数量减少约8.4%。进一步分析发现,无烟立法对男性、教育水平较高、未婚及年轻群体的影响尤为显著。
除了健康效益,研究还预测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类似政策的经济影响。模型估算显示,到203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因此增加0.04%-0.07%。这一增长主要来源于健康效益提升、医疗费用节省以及人力资本的提升。
上海控烟的成功离不开创新的管理模式。全市构建了“行政监管”“场所自律”“社会监督”“人大督导”“专业监测”“舆情评价”的“六位一体”推进机制。同时,上海深入推进“控烟行动三部曲”,即“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并发布统一的控烟标识系统和室外吸烟点地方标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一些城市在室内公共场所禁烟方面仍面临挑战。尽管多地已出台相关法规,但执行力度不足,导致室内吸烟现象屡禁不止。专家建议,应借鉴上海经验,制定统一的全国性控烟法规,以提升政策一致性和有效性。
上海控烟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科学的政策设计和严格的执法,可以有效降低吸烟率,改善公共健康状况,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这一模式不仅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借鉴,也为全球控烟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