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熊猫野外种群增至1900只,揭秘动物园保护新模式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09:1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熊猫野外种群增至1900只,揭秘动物园保护新模式

你知道吗?动物园不仅是观赏动物的好去处,更是保护濒危物种的关键阵地。比如广州动物园的黑老虎和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的环境展示,都在默默地守护着这些珍贵的生命。大熊猫、树袋鼠、婆罗洲猩猩等濒危物种,它们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保护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园,揭开这些神秘面纱,看看动物园是如何努力保护这些濒临消失的朋友们。

01

现代动物园:从“笼子”到“自然栖息地”

早前的动物园,随处可见水泥地和关着动物的笼子,笼子中的动物总是用一种难以名状的眼神望着游客。随着野生动物保护理念的不断提升,如今,城市动物园已发生巨变,投身物种保护、成为濒危物种的基因库是动物园最大的责任。

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为例,该园通过环境改造和保护教育,让动物们能够像生活在自己家乡一样,刺激它们天性行为的发生。比如,以沉浸式理念为灵长类动物设计的“世外桃源”,整整6个馆的巨大场地内覆盖着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的不同植被,猴子、猩猩可以在丛林间任意漫游。“园里的灵长类动物随时都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体验不同的野生环境,从而激发它们的野性。”沈志军说。

02

大熊猫:从濒危到易危的保护奇迹

大熊猫是中国人民的“国宝”,也是全球珍稀野生动物的旗舰物种,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今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与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美国圣迭戈动物园开展了新一轮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还将与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动物园、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开展新的合作。

目前大熊猫保护成效如何?为何开展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下一步还将如何加大保护力度?记者10月14日就这些社会关注问题采访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有关负责人、国家公园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以及业内专家。

多措并举促进大熊猫野外种群稳步增长

栖息地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野外大熊猫的生存繁衍。多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我国不断强化大熊猫野外种群及栖息地保护。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建立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67个。2021年10月,我国在川陕甘三省的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进一步提高了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协调性和完整性。大熊猫栖息地受保护面积从139万公顷增长至258万公顷,有效维护了大熊猫野外种群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徐卫华介绍说,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现有野生大熊猫约1340只,伞护着川金丝猴、雪豹、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伴生野生动植物物种。野生大熊猫在红外相机画面中频繁“出镜”,反映出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国家林草局聚集了院士牵头的全国大熊猫科研优秀团队,大力推动创建大熊猫等濒危动物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努力为壮大大熊猫野外种群提供科技支撑。

“我国于2003年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自然研究,先后将12只圈养大熊猫进行野化训练后放归自然,目前存活10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魏荣平说,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自然的技术体系,为解决大熊猫种群面临的近亲繁殖问题、促进大熊猫野外小种群复壮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有效新途径。

在有力举措的推动下,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时的近1900只。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推动大熊猫等珍稀物种保护

“大熊猫是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友谊使者’,也是展示我国珍稀物种保护成效的一张靓丽名片。”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有关负责人说。

他告诉记者,自1994年开始,我国遵循《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以长期合作研究方式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多年来,大熊猫国际合作伙伴在大熊猫野外保护、繁殖育幼、疫病防控、疾病救治、保护遗传、野化放归等领域联合攻克了系列技术难题,发表了大量极具科研价值的论文和著作。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德生说,多年来,中外科研人员共同开展提升大熊猫的营养水平、在非麻醉状态下对大熊猫进行医学常规检测的训练技术等多种探索,推动了大熊猫保育水平的不断进步。

“大熊猫人工繁育‘三难’在研究初期严重制约了圈养种群的发展。仅为了寻找最适合的哺育幼龄大熊猫配方乳、奶瓶、奶嘴,我们就与国外营养、育幼专家反复交流研讨,共同开展几十次试验。”李德生记忆犹新。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晟则表示,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期这一国内大熊猫保护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新技术与新理念的引入,为大熊猫分布区内自然保护地保护能力提升、相关野外科研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些国际合作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大熊猫,也为更大范围内的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参与合作项目的国内不少学生、科研人员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他说。

据了解,我国先后与20个国家的26个机构开展了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合作期间成功繁育成活大熊猫幼仔41胎68仔,全球圈养数量达到728只。

03

树袋鼠:热带雨林中的濒危精灵

树袋鼠是澳大利亚的代表性动物,具有独特的跳跃方式和育儿袋。树袋鼠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地区,以草类和真菌为食,喜欢聚集成群体活动。树袋鼠的繁殖方式特殊,幼崽出生后需要在育儿袋中发育。树袋鼠是澳大利亚的象征,出现在货币和航空标识上。文章还提到,袋鼠的英文名“Kangaroo”源自于一场语言误会。

04

婆罗洲猩猩:热带雨林的守护者

婆罗洲猩猩是东南亚婆罗洲岛特有的大型灵长类动物,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中。然而,由于栖息地丧失、非法狩猎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婆罗洲猩猩正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评估,婆罗洲猩猩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其野外种群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急剧下降。

虽然在搜索结果中未能找到关于婆罗洲猩猩具体保护措施的详细信息,但可以强调的是,动物园在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开展保护教育、支持野外保护项目和参与国际合作,动物园为婆罗洲猩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重要支持。

05

结语:保护濒危物种,我们每个人都是行动者

动物园在保护濒危物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改善栖息环境到开展保护教育,从野化放归到国际合作,动物园为濒危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重要支持。然而,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让我们携手行动,为这些珍贵的生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