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监控再惹风波:隐私还是安全?
英国政府监控再惹风波:隐私还是安全?
近日,英国政府再次因监控政策引发广泛争议。新出台的《在线安全法案》旨在保护儿童免受有害内容侵害,但也被指限制了在线隐私和言论自由。这一举措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激烈讨论,部分科技公司甚至威胁退出英国市场。面对批评,英国内阁表示将平衡安全与隐私需求,但如何实现仍存疑虑。这场风波再次凸显了现代社会对隐私保护与国家安全之间矛盾的关注。
《在线安全法案》:保护儿童还是侵犯隐私?
2023年10月26日,英国首部专门为规范网络言论和社交媒体而制定的法案《在线安全法案》正式在议会获批。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 确保删除有害的互联网内容
- 确定“端到端”内容的可见性,以便于监管
- 明确一系列与通信有关的犯罪行为
- 要求网络平台对用户发布的非法或合法但有害的内容采取行动
- 防止出现欺诈性广告
- 保护言论自由
- 保证用户对网络浏览内容具有选择权
- 采取措施避免其服务被用于非法目的
- 进行风险评估
该法案还着重保护儿童权益,规定服务商必须承担儿童保护义务,避免儿童受到网络侵害,包括采取措施阻止儿童接触霸凌、宣扬自残以及色情等信息;对不同年龄的儿童群体分级管理;在起草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等文件时,需考虑儿童的阅读能力等。
法案实施后,将授予英国通信管理局更广泛的执法管理权。如果发现社交媒体公司违反这一法律,如未能监管煽动暴力或恐怖主义的内容,英国通信管理局可对其处以最高相当于其全球营业额10%的罚款。
社交媒体的反应:支持还是反对?
对于英国各界的强烈呼声,英国通信管理局近日回应称,将加快对指导方针的起草工作,令法案尽快落地。英国通信管理局指出,《在线安全法案》是一套保护儿童和成年人上网安全的新法律。它将使社交媒体公司对其平台上用户的安全承担更多责任。该法案对重塑网络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来,根据该法案,社交媒体公司将被要求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三层保护:确保删除非法内容、通过条款和条件履行社交媒体平台在用户注册时向用户作出的承诺、为用户提供可以过滤掉不想看到内容的选项。
对于法案的实施前景,美国网络安全公司Proofpoint的网络安全策略师阿德尼克·科斯格罗夫指出,考虑到社交媒体平台难以识别和删除所有有害内容,必须权衡法案的潜在利益和潜在风险,并确保它在兼顾保护用户安全和隐私的情况下实施。英国慈善机构巴纳多基金会高级政策顾问杰西·爱德华兹认为,《在线安全法案》料将减少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虚假信息、煽动仇恨暴力的网络行为。考虑到目前英国的网络及社会环境,推动法案提前落地存在必要性。
科技公司的态度:合作还是抵制?
参议院以91票对3票通过了这两项议案,这是罕见的两党共识。COPPA 2.0将禁止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广告,禁止未经他们的允许而收集数据,并让家长和孩子有从社交媒体平台删除其信息的选项。
KOSA的共和党共同发起人玛莎·布莱克本(Marsha Blackburn)在星期二表决之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说:“儿童不是你们的产品,儿童不是你们的利润来源,我们将在虚拟空间保护他们。”家长SOS(ParentsSOS)的共同创始人毛琳·莫拉克(Maurine Molak)称这次表决“对我本人和所有那些为了保护我们的孩子而不懈奋斗的家长来说,是历史性的和情感上的里程碑”。该组织的家长们说,他们孩子的死亡与社交媒体有关联。
根据去年公布的一项哈佛研究,2022年,美国顶级社交媒体平台从18岁以下的用户获取了据估计达110亿美元的广告收入。KOSA将明文规定,社交媒体公司在未成年人使用其产品方面,有着“谨慎责任”(duty of care),焦点是平台的设计以及对公司的监管。
社交媒体网站Snap和X的高管在今年1月的一次国会听证会上说,他们支持KOSA,而脸书(Facebook)和Instagram的拥有者Meta Platforms的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抖音海外版TikTok的首席执行官周受资(Shou Zi Chew)说,他们不认同法案的部分内容。
英国内阁的回应:平衡安全与隐私
在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法国正举办奥运会时,英国爆发了历史性的全国骚乱。7月29日,一名持刀者闯入位于英格兰西北部默西塞德郡绍斯波特镇中心的一家社区舞蹈室,对现场儿童进行无差别刺杀,造成3名女童遇害、10名人员受伤。该案是几十年来英国发生的最大的一起针对儿童的恶性暴力事件,引发了英国公众社会的震惊与愤怒。鉴于该案嫌犯为17岁未成年人,而根据英国法律,警方不得在无法院授权情况下对外公布为未成年人身份信息,由此在舆论界“被迫失语”,丧失了澄清事实、平息舆论的关键窗口,给予了极右翼炮制假新闻的机会。
极右翼示威者与警察发生暴力冲突。来源:美联社
刺杀发生后,大量有关凶手身份的谣言在英国社交媒体上传播,包括声称这名凶手为一名刚刚抵达英国、正在向英国寻求庇护的非法移民,还有一个谣言版本称凶手是一名极端伊斯兰分子。《独立报》指出,一个名叫Channel3 Now 的账号率先在社交平台X上散布这一虚假消息,该账号还声称军情六处认识该嫌疑人。社交媒体上,数个极右翼的账号分享了有关嫌犯姓名、国籍、宗教和移民状况的虚假信息。随后,著名右翼活动家劳伦斯·福克斯(Laurence Fox)与前跆拳道冠军安德鲁·泰特(Andrew Tate)在 X 上声称袭击者是来自叙利亚的“非法移民”,并敦促人们“觉醒”。右翼政客如汤米·罗宾逊(Tommy Robinson)、改革党(Reform UK)党魁奈杰尔·法拉奇(Nigel Farage)都在社媒发生将暴恐事件与英国开放边境、接受移民建立联系。
8月1日,经过法院特许,凶手信息得以公布:阿克塞尔·穆甘瓦·鲁达库巴纳,是一名17岁、出生于英国的卢旺达移民后裔,其父母是来自卢旺达的难民,早已获得合法的英国身份,且其家庭不是穆斯林,而是基督徒,甚至还参加了当地教堂的唱诗班。然而,官方声明已然迟到,在谣言的鼓噪下,反移民、反穆斯林、反少数族裔团体已然开始聚集。7月30日,一些由极右翼分子主导的抗议活动,首先在案发地绍斯波特爆发,极右翼抗议者在当地清真寺高喊歧视性口号,抗议很快发展成暴力骚乱。随后,这场骚乱蔓延至全英各地,极右翼组织者发动了数十场针对外国移民的抗议活动。7月31日,伦敦举办了主题为“适可而止”(Enough)的右翼抗议,抗议者向首相官邸唐宁街投掷杂物,并与伦敦警察发生冲突。同日,有百余名人士在曼彻斯特的一家据称收容寻求庇护者的酒店外高喊“我们要夺回我们的国家”(We want our country back)。在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英国各主要城市,极右翼抗议者向政府与警察鼓噪示威,极右翼的社会情绪一时间无法被压制对峙发展成全面对抗,示威演变成暴力骚乱,打砸抢烧此起彼伏,社会经济因动荡和恐慌陷入萧条。
7 月 30 日,极右翼分子袭击了刺杀案案发地绍斯波特的清真寺。来源:卫报
与此同时,英国主流社会不乏有民众挺身而出,维护社区秩序,为担惊受怕的移民族群提供庇护与支持。8月7日,成千上万的抗议者走上伦敦、布里斯托尔、布莱顿、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和城镇的街头,高举“爱”、“团结”等标语,和平组织了游行。
马斯克“口无遮拦”还是“言论自由”?
当英国极右翼抗议愈演愈烈,演变成大规模暴力极端事件之际,马斯克也在媒体平台上频繁发言。在一篇评论大规模移民和开放边境导致英国混乱的帖子中,马斯克评论称:“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埃隆·马斯克在X平台宣称英国“内战不可避免” 来源:X平台
这引起了英国政府的不满。英国首相斯塔默的发言人称马斯克的发言“毫无道理”。而英国科学、创新和技术大臣彼得·凯尔(Peter Kyle)公开指责马斯克“不对任何人负责”并且称和这些大科技巨头打交道就好像是处理外交事务一样。这也引发了舆论界关于马斯克到底在这次骚乱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以及是否应该处罚马斯克的讨论。
埃隆·马斯克 来源:美联社
去年十月随着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欧洲一些国家内出现了支持巴勒斯坦、要求停火的社会运动。根据NBC的统计,马斯克在近一年来已经针对这些社会运动发表了8次关于内战的评论。
乔治华盛顿大学极端主义研究项目研究员乔恩·路易斯(Jon Lewis)解释说,对爆发内战的支持是基于一种加速主义的哲学观,认为推动冲突的爆发会导致战争和社会崩溃,从而重建一个新社会以适应极端主义者的诉求。因此,一些极右翼团体甚至会期待内战的到来。去年马斯克曾在X上支持了“大取代”理论,认为欧洲社会中的白人多数将会被外来移民所取代。这些理论在非极右翼群体看来是“白人至上的极端言论”,马斯克随后为自己传播该理论表示歉意,但是相关推文并未删除。
在马斯克接手平台X后,许多极右翼账号涌入,这些账号往往在其他社交媒体平台遭到封禁。此外,许多极右翼账号在X上发布煽动性言论,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立和仇恨情绪的蔓延。
全球视角:隐私权与国家安全的平衡
这场风波再次凸显了现代社会对隐私保护与国家安全之间矛盾的关注。从美国的《儿童少年在线隐私保护法》到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各国都在努力寻找平衡点。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匿名化信息的保护也面临新的挑战。研究表明,即使经过匿名化处理的信息,也可能通过技术手段重新识别出个人信息主体,这使得个人信息保护面临更大的风险。
英国《在线安全法案》的出台和实施,无疑将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更多关于隐私权与国家安全之间平衡的讨论。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维护国家安全,如何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防止网络暴力和虚假信息的传播,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