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解读秦皇岛文物:从战国青铜剑到秦俑汉俑
央视解读秦皇岛文物:从战国青铜剑到秦俑汉俑
近日,央视《国宝·发现》栏目将镜头对准了秦皇岛博物馆,通过1299件(组)珍贵文物,串联起秦皇岛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节目中,专家们深入解读了战国青铜剑、秦代兵马俑、汉代陶俑等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现了秦皇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战国青铜剑:中山篆的传奇
节目中,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这把剑不仅工艺精湛,剑身上刻有的中山篆更是让人惊叹。中山篆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官方字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内涵。
据河北博物院文博研究馆员郝建文介绍,中山篆是开启古中山国的一把钥匙。中山国位于今天河北石家庄及保定一带,是战国十二强国中唯一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白狄鲜虞部建立的国家。虽然疆土只有“方五百里”,但中山国却以“千乘”实力比肩号称“万乘”的“战国七雄”。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勘探了中山国都灵寿古城,发掘了5座中山王族墓和百余座平民墓,共出土文物2万余件。其中,铁足铜鼎、铜方壶、铜圆壶3件青铜器并称“中山三器”,因为其器身均刻有长篇铭文,共1101个字,记录了中山国的重要史实,确认了中山国王室世系,一直颇显神秘的“战国第八雄”渐露真容。
“中山三器”上的铭文章法随势附形、排列整齐,文字纤细隽美、刚劲挺秀,被后人称为“中山篆”,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它重心偏上,笔画直线挺劲,像一把利剑,弧线圆润遒逸,像绷紧的弓弦,整体既刚健劲挺又婀娜飘逸,像兵器,又像婀娜多姿的美女,彰显着至刚与至柔的亲和之美。
秦代兵马俑:秦始皇的地下军团
秦代兵马俑是秦皇岛博物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作为秦始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展现了秦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成就。
1974年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陵东1.5千米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兵马俑重见天日。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开始对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的秦代兵马俑坑进行发掘工作。1979年4月9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视察秦俑博物馆,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题写馆名。1980年7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视察秦俑博物馆,称赞兵马俑所体现的高超的秦代科学技术。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施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汉代陶俑:汉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汉代陶俑是秦皇岛博物馆的又一重要藏品。这些陶俑造型生动,神态各异,展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汉代陶俑是汉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主要用于替代人殉。它们不仅反映了汉代的工艺水平,还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汉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线索。通过观察这些陶俑的服饰、姿态和表情,我们可以窥见汉代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习俗。
秦皇岛博物馆展出的汉代陶俑包括武士俑、侍女俑、乐俑等多种类型。这些陶俑制作精细,细节丰富,展现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此次央视《国宝·发现》节目的播出,让更多观众了解到了秦皇岛博物馆的珍稀文物,也让人们更加认识到秦皇岛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文物不仅是秦皇岛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视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