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杨春波:中医退烧的智慧与经验
国医大师杨春波:中医退烧的智慧与经验
“中医关注病,更关注人。真正的主角是患者,一切诊疗工作要以为患者解除痛苦为起点和落点。”这是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福建省首位“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在中医发热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国医大师的诊室,学习他的中医退烧秘籍。
杨春波教授的中医之路
杨春波教授,1934年出生于福建莆田,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有六十多年,擅长内科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和发热性疾病的诊治。2017年,他被评为第三届“国医大师”,成为福建省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医师。
中医治疗发热的理论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病因病机复杂多样。杨春波教授认为,发热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多由外邪侵袭所致,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内伤发热则多由饮食劳倦、情志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等因素引起。
其中,湿热证是导致发热的重要原因之一。湿热之邪具有重浊、黏腻、趋下的特性,容易困阻中焦脾胃,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引发发热。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多样,如发热、口渴不欲饮、胸闷、纳呆、便溏、舌苔黄腻等。杨春波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湿热证不仅局限于消化系统疾病,还与循环、血液、神经等11个系统的72种疾病相关联。
杨春波教授的退烧方法
辨证施治,因人而异
杨春波教授强调,中医治疗发热必须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他指出:“中医的精髓是思维,不仅关注病,更关注人。”在临床实践中,他善于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治疗湿热证引起的发热时,杨春波教授会根据湿热的偏重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湿热并重,他会使用自拟方清化饮,该方由茵陈、白扁豆、黄连、厚朴、佩兰、白豆蔻、薏苡仁等组成,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如果热重于湿,他会选用连朴饮或白虎加苍术汤;如果湿重于热,则选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
用药精当,注重细节
杨春波教授在用药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治疗发热性疾病时,必须注重药物的配伍和用量。例如,在清热药物的选择上,他主张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选用苦寒、甘寒或咸寒药物。对于湿热并重的情况,他常常将清热药与祛湿药配合使用,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在治疗乙型脑炎(乙脑)时,杨春波教授的用药经验尤为突出。他将乙脑归类为“疫性暑温”,并将其分为卫气同病(轻型)和气营两燔(重、极重型)两个证型。对于轻型患者,他采用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对于重、极重型患者,则采用清营解毒的治疗方案。通过精准的辨证施治和合理的用药,他将乙脑的死亡率从原来的20%降至2.46%,且患者无后遗症。
综合治疗,注重调养
除了药物治疗,杨春波教授还注重综合治疗方法的运用。他认为,中医治疗发热性疾病不应局限于口服汤药,还可以结合针灸、外敷、推拿、按摩等多种方法。此外,他还特别强调饮食调养的重要性,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辅助药物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分享:乙型脑炎的中医治疗
1969年,闽北山区乙型脑炎(下称“乙脑”)流行,死亡率极高。杨春波教授被借调至当地医院,集中治疗患者。当时,有一名7岁女孩患有极重型乙脑,送入医院时已高热、抽搐、昏迷两天,且呈呼吸衰竭之势,危在旦夕。
杨春波教授为其会诊后,给出了救治方案:“病人初属气营两燔,因正值盛夏,暑热天气易耗气伤阴,入陷心包引起动风,故抽搐增加;病人高热多日,又多用克伐之品,造成精气进一步耗伤,所以出现肺气欲绝之危证,急当补气养阴固脱,遂用生脉饮加味,配合电针治疗。”
施治后,病人很快就康复出院。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杨春波教授在治疗发热性疾病方面的高超医术和丰富经验。
总结与建议
杨春波教授的中医退烧秘籍,核心在于辨证施治和个体化治疗。他强调,中医治疗发热必须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患者的症状、体质和环境因素。同时,他还注重综合治疗方法的运用和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如果遇到发热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预防发热:
- 合理饮食:避免过度食用油腻、辛辣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 保持良好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发热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及时、正确的治疗至关重要。在杨春波教授看来,中医治疗发热不仅是一种治病的方法,更是一种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艺术。让我们在国医大师的指导下,更好地运用中医智慧,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