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相声遇上泥人张:天津非遗的双子星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52:1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相声遇上泥人张:天津非遗的双子星

12月28日,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天津篇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将带领观众漫步天津古文化街区,领略汉沽飞镲的豪迈、杨柳青年画的绚丽、相声的诙谐,感受这座城市的非遗魅力。

01

相声:从茶馆到舞台

作为曲艺之乡,天津的相声文化源远流长。相声这门艺术形式起源于北京,却在天津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早在清末民初,相声就已在北京形成,但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却是在天津。据《相声溯源》一书记载,相声在天津的发展经历了从撂地演出到茶馆书场,再到广播电台和专业剧场的演变过程。

天津相声以“土”和“俗”著称,这种“土”是贴近生活的质朴,“俗”是通俗易懂的智慧。它不像北京相声那样讲究“雅”,也不像南方相声那样追求“洋”,而是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展现着天津人的幽默感和生活哲学。正如相声大师马三立所说:“天津的相声演员,都是从街头巷尾走出来的,他们的段子,都是从老百姓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天津相声的代表人物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马三立。他以“冷面滑稽、外松内紧、有条不紊、层次分明”的表演风格,赢得了“中国相声泰斗”的美誉。他的经典作品《逗你玩》《卖布头》《买猴》等,至今仍被广大观众津津乐道。

除了马三立,天津还孕育了张寿臣、常宝堃、苏文茂、马志明等一大批相声名家。他们不仅在舞台上展现了天津相声的魅力,还将这门艺术传承给了后辈。如今,天津相声已经走过了百年的辉煌历程,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02

泥人张:指尖上的艺术传奇

如果说相声是天津的“声音”,那么“泥人张”就是天津的“形象”。这个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民间艺术世家,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泥人张”的美誉。

“泥人张”彩塑源自天津,是中国雕塑历史上的重要代表性门类,历经一百八十余载而长盛不衰,技艺传承六代而人才辈出。2006年,“泥人张”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人张”的技艺特点在于严苛的人物肖像制作,注重细节刻画,以形传神,惟妙惟肖。通常是在不到一米长的空间内进行人物造型,体积虽小,却注重刻画人物复杂的心理。这些技巧需要长年累月、不厌其烦地练习,只有多想、多看、多实践,才能创作出形象生动的艺术作品。

“泥人张”彩塑以可塑性强的胶泥和优质的颜料为原料,以竹制的压子和木质的拍板为工具。原料和工具虽然简单,却能制作出一件件妙趣横生的精美艺术品,足以见其制作技法之巧、工艺难度之高。“‘泥人张’的技艺代代相传,传承人们不断尝试、摸索,总结经验,将各种技法巧妙组合,追求的就是把最简单的东西做到极致。”

作为“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昊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将泥塑手法与铸铜等材料结合,使作品形式更加多样。他还在题材选取上突破创新,跳出固有模式,以讲述自己的生活、身边的故事为主,创作出以表达主观感受、自我认识为主的泥人。另外,张昊还在造型上不断调整,更强调作品整体的形式感、装饰感,作品尺寸由小型架上雕塑逐步向大型空间雕塑、城市雕塑转变,以此来延伸“泥人张”的空间,让这门技艺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能有所展示。

“我们这一代人受互联网影响很大,网络上巨大的信息量让创作取材变得非常灵活。创新,是技术的突破,是能力的飞跃,然而基础才是创新的基石,我们要继承老一辈优秀经典的艺术风格和作品,长时间的磨练与积累。”

从“被看见”到“被喜爱”,越来越多的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作为传承人,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非遗作为一种原汁原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沉淀与积累后,真正成为了一种被大众所喜爱、所认可的文化形式。”

目前,张昊已推免至艺术设计学院雕塑专业,在雕塑领域继续深造。作为“手艺人”,也是非遗“守艺人”,张昊希望用技艺和创新不断将新鲜的元素和理念融入作品,鲜活“泥人张”,让更多的人关注、讨论、研究,让这门技艺走向国际,让全世界认识到中国非遗的精彩。

天津的相声和泥人张,一动一静,一说一笑,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气质。它们不仅是天津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非遗里的中国》天津篇的播出,相信会有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