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神农尝百草:中医理论的起源与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神农尝百草:中医理论的起源与传承

引用
搜狐
10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40409195_121695047
2.
http://tcm.china.com.cn/m/2024-09/02/content_42906272.html
3.
https://www.sohu.com/a/805673133_121014940
4.
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57868
5.
https://www.zizhuyunxuan.com/966.html
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30/08/2427359_1127490238.shtml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30/08/83362952_1124712283.shtml
8.
https://m.ximalaya.com/ask/t6471959
9.
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44472
10.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22/02/1367418_1137293135.shtml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位英武勇敢的领袖,他出生于烈山石洞,生来与众不同,竟然是牛头人身。他就是被后世尊称为“神农”的炎帝。在那个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时代,人们生病只能听天由命,全靠身体硬抗。神农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开始遍尝百草,亲自辨别各种草药的药性。他多次因误食有毒的草药而中毒,幸而有茶解毒。在一只名为花蕊鸟的帮助下,神农氏成功判断出多种草药的药用价值,并撰写了《本草经》。然而,在一次试药过程中,神农氏因误食断肠草而经脉寸断,最终在小北顶去世。后人为纪念他,在那里建庙祭祀。

这个传说最早见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路史外纪》则提到神农氏手持可以辨别草药毒性的鞭子,识别药草。而《韩非子·五蠹》则认为,神农氏并非独自完成这项伟业,而是在他的带领下,人们在对生活的探索中发现一些药草的功效,慢慢积累经验才得以作出本草经。这些记载虽然版本不同,但都强调了神农氏对中医药学的开创性贡献。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更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探索。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积累医药知识的艰辛历程。这一传说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启了中华民族运用草药治疗疾病的历史篇章。

如果说神农尝百草是中医实践的开端,那么《黄帝内经》则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里程碑。《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共18卷162篇,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至隋唐仍有修订和补充。该书以黄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形式,系统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涉及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论治、养生保健等多个方面,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

《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理论的确立。它将阴阳五行学说纳入医学体系,作为医家的必备基础,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是医学巨著。在司马迁之前,已经存在很多医学著作。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很多医学方面的内容,唯独没有《黄帝内经》。在《史记》成书七十多年后的王莽时期,刘歆所著的《七略》中,首次出现了《黄帝内经》的记载。因此,《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应该是西汉末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学理论不断创新,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1)《脉经》晋·王叔和著,成书于3世纪,为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本书第一次系统全面论述浮、我、洪、滑、数、促、弦、紧等24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证;推动了寸口脉诊法的普遍应用。

(2)《针灸甲乙经》 晋·皇甫谧著,成书于259年,为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3)《肘后备急方》(原名《肘后救卒方》) 晋·葛洪著,成书于东晋时期,为中医学第一部临床急症著作。书中对外感热病、传染性疾病、皮肤病、疮疡外科及骨伤科病的论述,反映了当时临床医学的进步。书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以治寒热病及各种疟疾 的记载,屠呦呦受此启发成功提取青蒿素,为全世界防治疟疾作出了重大贡献。

(4)《诸病源候论》 隋·巢元方著,成书于610年,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全书以1729论分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尤重于病源的研究,对疾病的调护起到指导作用。

(5)《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成书于652年和682年,为中医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两书关于脏腑之论、针灸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养生之术、备急之方、病证诊治等内容,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提出“大医精诚”为医学道德准则和追求的境界,开创了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备急千金要方》保存了唐以前大量的古方,对方剂学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貢献,后世尊孙思邈为“药王”。

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建树颇多的时期,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很大。 这一时期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临床各科学等发展迅速,医药著作大量刊行,开始有国家组 织编撰刊行中医药学著作,并开始研究处方、成药、经络腧穴的规范化。

北宋·钱乙(字仲阳)著《小儿药证直诀》,该书系统论述了小儿体质、病机及治疗特点: 体质“血气未实”“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机“脏腑柔弱,易虛易实,易寒易热”; 治疗強调补瀉要同时调理以善其后。钱乙重要貢献在于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髒腑证治,将五脏辨 证方法运用于临床实践。

南宋·陈言(字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叁因方》),据张仲景“千般疾难, 不越三条”的论点,结合临床实践与《内经》有关论述,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 因;七情内伤为内因;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獸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 该书以病因与病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闡述了三因理论,对后世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 践有突破性创新,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刘完素(字守真,后人尊称刘河间):主张火热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 火”为外感和内伤疾病的主要病机,故在治疗中多用寒凉药,后人称为“寒凉派”。代表著作为《素问玄机原病式》(1182年)。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力倡攻邪论,提出“病由邪生”,主张“养生当论食补,治病 当用药攻”,故在治疗中多用汗、吐、下三法,後人称为“攻邪派”。代表著作为《儒门事亲》 (1224年)。

李杲(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后人尊称李东垣):師从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力倡脾 胃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为“补土派”。代表著作为《脾胃论》(1249年)。

朱震亨(字彦修,后人尊称朱丹溪):力倡相火论,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善用 “滋阴降火”,后人称为“滋阴派”。代表著作为《格致余论》(1347年)。

金元四大家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各有创新,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标志性成果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黄帝内经》的问世,共同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氏通过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药物知识,而《黄帝内经》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中医独特的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为后世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传统医学体系,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仍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