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闽南语发源地,千年古城孕育语言与戏曲双活化石
泉州:闽南语发源地,千年古城孕育语言与戏曲双活化石
泉州,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闽南语的发源地。作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闽南语在这里孕育、发展,并传播到世界各地。泉州的街巷里,至今仍回荡着千年前的古音,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
闽南语的千年传承
闽南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当时中原人士因战乱南迁福建,带来了中原的语言、戏曲、文化。这些文化元素在泉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闽南语。作为闽南语发源地,泉州的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特征,被誉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你时常能听到人们亲切地唤着“阿母”“阿兄”。这些称呼,让人不禁想起《孔雀东南飞》中的“阿母谓府吏”“伏惟启阿母”。闽南语中,留有各个时期古汉语的词汇特征,泉州人对亲朋好友的称呼,都带着汉魏六朝古韵。
南音:唐宋遗韵的活化石
在泉州,听南音是一种生活方式。南音原称泉州弦乐,集唱、奏于一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它由两汉、晋唐和两宋等朝代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带入泉州,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而成,是不同时期中华古乐南移的历史积存。
南音以其大量的曲目、古老的乐器和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延续着汉唐以来中国音乐的血脉,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2009年,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戏曲文化:闽南语的艺术瑰宝
泉州素有“戏窝子”美誉。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起源于秦汉,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从未间断。木偶戏演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小小木偶成为中国的“文化使者”之一。
植根于泉州的梨园戏,是宋元南戏的遗存剧种,以泉音、泉腔、泉调演唱戏文,古朴独特,生动优美,蕴含着深厚的闽南民间文化与艺术。高甲戏在闽南诸剧种中流传区域最广,其发源地正是泉州,文武兼备、雅俗共赏,吸收梨园戏、木偶戏、京剧、昆曲等剧种优点,被誉为“南海明珠”。
闽南语的现代传承
近年来,泉州在闽南语保护和传承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实践。鲤城区积极探索建设“福娃乡音·泉腔鲤音”闽南语公益自学平台,线上依托微信小程序,分设多元课程、互动体验、语音词典等三大模块,集“情感、德育、传承、展示、共享”等五大功能性于一体。
同时,鲤城区还开办“泉音有鲤”小小闽南语传承人培养班,通过开设学习闽南语日常用语、节庆文化、家风俗语等课程,潜移默化地培养文明有礼、文化自信、爱国爱乡的青少年。通过一系列举措,目前,鲤城区已构建起闽南语保护传承的“七个一”体系,涵盖了机制、平台、队伍、场所、内容等核心要素。
闽南语与泉州城市文化
闽南语不仅是泉州人的日常交流工具,更是这座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泉州的古建筑、宗教文化、民俗活动,无不与闽南语紧密相连。在泉州的街头巷尾,闽南语的韵味与古城的红砖厝、飞檐翘角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文化画卷。
泉州的包容性也体现在语言上。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历史上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闽南语在这里与各种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无论是南音、木偶戏,还是各种宗教建筑,都体现了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
泉州,这座千年古城,以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孕育了闽南语这颗语言明珠。从古至今,闽南语在这里生生不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也见证了泉州这座城市的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