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行动严打网络烂梗,保护青少年语言环境
清朗行动严打网络烂梗,保护青少年语言环境
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网络黑话烂梗,旨在净化青少年语言环境。专家指出,网络“烂梗”可能影响青少年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发展,呼吁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网络文化,避免滥用不文明词汇。此次行动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支持,希望通过共同努力,营造健康的网络语言生态。
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语言发展
网络流行语已成为当代年轻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但与此同时,一些烂俗恶趣味的,甚至隐含暴力、歧视等内容的“烂梗”也悄然滋生,并大有向青少年群体蔓延的趋势。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妍表示,这一代青少年不再只通过文字获取信息了,短视频的普及让他们可以轻松地获取网络中的内容,但也更容易受到网络“烂梗”的影响。
网络“烂梗”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影响?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41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被认为是主要的影响。让青少年远离网络“烂梗”侵扰,68.1%受访者建议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文化。
清朗行动:整治网络语言乱象
按照2024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计划安排,为整治网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乱象,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专项行动要求,各地网信、教育部门要强化协同联动,形成依法管理和正面引导合力,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聚焦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畅通举报渠道,集中清理不规范、不文明网络语言文字相关信息,严格落实整治任务。鼓励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加强语言文字相关法律法规科普宣传,倡导文明用语用字,营造全社会重视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专家建议:多方联动,共建清朗网络环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指出,网络“烂梗”的渗透性越来越强,不仅有文字、图片、表情包,有的还渗透到商品中,如文具、书包、文化衫,几乎无孔不入,青少年接触到“烂梗”的机会增多了。
“另外,从青少年的成长特点来看,网络‘烂梗’对其有特别的吸引力。”孙宏艳表示,青少年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网络“烂梗”可以使他们产生猎奇心理;另外,青少年还特别渴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同,会不由自主地使用同伴们喜欢的“烂梗”,从而形成“群体狂欢”;有的青少年特别喜欢与众不同、彰显个性,家长和老师说“不可以”的事他们更想去尝试。“青少年群体还面临着学业等方面的压力,网络‘烂梗’常常使他们获得放松。因此,青少年会因为好玩、减压而使用网络‘烂梗’,使网络‘烂梗’在青少年中传播得格外广泛和迅速。”
专家建议,平台应优化热搜热榜等功能,提高算法识别水军账号的能力,同时加强对网络环境的安全监管。学校教育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主渠道,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守土尽责,强化母语教育,让“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植根于更多孩子心中。同时,利用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宣传语言文字相关法律法规,提升青少年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旨趣,筑牢抵制不规范网络语言文字的“防火墙”。
校园案例:网络“烂梗”已悄然入侵
据《南风窗》报道,曹茉是苏州一所小学的五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某天,她在教室里听到“你个老6,你个老6”,还没反应过来,另一个声音立即反击,“你才是个老6呢!”她愣了一下,为了弄明白孩子口中的“流行语”,赶紧上网查了查:原来所谓的“老6”最初出现在游戏里面,指的是游戏中的自由人,即水平高超,如隐形人一般给人一种出其不意的感觉,后来在现实中变成了“喜欢玩阴险手段的人”。
“班上大概有5到6个孩子,会在作文里用到一些热梗,像‘老6’‘yyds’等。”在深圳某小学担任五年级语文老师的岳亭对南风窗表示。他在课堂上提到李白时,学生们纷纷说,李白是“刺客”,速度快、攻击强。尽管“10后”们也会从课本上背诵诗人李白的生平,但在课堂交流场合,他们更愿意用游戏《王者荣耀》中的刺客“李白”获取表达上的快感。
共同努力,守护青少年语言环境
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对于准确传达信息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未成年人与网络接触越来越密切,粗鄙不堪的网络语言也会产生不良引导,对他们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形成“反向激励”。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三十周年,也是网络强国战略目标提出十周年。今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新的提法,是在我们深刻意识到网络空间环境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为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的保障。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对央广网记者表示,打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是去年8月中央网信办印发的《网站平台受理处置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举报工作规范》的延续。“我们对于事实问题的判断标准,包括涉及到企业商誉损害、对企业家人身损害、网络谣言等,已经有了明确的法律规范。那么推动落实,就是要让网络空间真正建立起法治的营商环境。”朱巍说。
上海政法学院研究员、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主任刘逸星律师认为,公众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正常监督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为了博流量,不顾常识与事实,通过主观臆断、歪曲解读、恶意关联、蓄意炒作等方式,在舆论场上兴风作浪,这就构成了对企业的网络暴力。他举了农夫山泉的例子,并表示,“涉企侵权信息乱象”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不仅会损害企业和企业家的形象声誉,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更会挫伤企业的发展信心,让企业无法安心搞生产、谋发展。
“营商环境是法治经济的一个表现方面,同时网络舆论环境也是法治环境的映射,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不存在互联网络环境恶劣,却有一个好的营商环境的情况;更不可能出现网络上风清气正,大家都保护权利,营商环境却不好的情形。”朱巍强调。
可见,让“法纪利剑”树立权威,用法治为企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才能让企业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生产、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