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 NSAIDs 控制不佳?新一代偏头痛创新药「已落地」
传统 NSAIDs 控制不佳?新一代偏头痛创新药「已落地」
偏头痛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不仅与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存在共病关系,还可能增加罹患认知功能障碍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负担。
目前,我国偏头痛疾病负担较重,但临床治疗现状却不理想:仅半数患者选择就诊、"经验型"用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治疗模式占据主导位置、接受治疗的偏头痛患者中近半数出现症状控制不佳的情况,且部分患者发生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问题。
图 1 国内偏头痛治疗现状
重重治疗困境下,偏头痛患者急需一款特异性药物,即能快速缓解头痛、又能减少 MOH 的发生。
突破经验疗法,全新特异性偏头痛药「落地中国大陆」
为了突破疗效有限的传统治疗困境,全新一代特异性偏头痛治疗药物——小分子 CGRP 受体拮抗剂「诞生」。
2024年1月23日,CGRP受体拮抗剂——硫酸瑞美吉泮口崩片(商品名:乐泰可)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人有或无先兆偏头痛的急性治疗,开启了偏头痛特异性治疗口服靶向药新时代。如今,这一创新药物已在北京率先落地应用,未来将在全国各大医院、药店及线上端口上市,旨在为国内偏头痛患者,提供全新治疗方案。
CGRP 靶点药物崛起,如何打开治疗新局面?
小分子 CGRP 受体拮抗剂,曾连续被国内两大权威指南推荐,最终在国内获批上市,其背后都离不开独特的背景机制与强有力的临床研究数据。
从机制上看,CGRP 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肽,具有舒张血管和调节神经元兴奋性的作用,偏头痛发作期患者的血浆 CGRP 水平会显著升高。而 CGRP 受体拮抗剂吉泮类药物,可以通过阻断 CGRP 与其受体结合,进而降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活性,以抑制偏头痛急性发作。
同时,也有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RCT)结果表明,口服 CGRP 受体拮抗剂——瑞美吉泮,确实能有效缓解偏头痛急性期疼痛。其中对国内偏头痛患者治疗指导价值较高的,便是一项在中国和韩国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三期临床研究。
快速起效,疗效长达48h
该研究从中国和韩国 86 家医院门诊入选1431例中重度偏头痛发作患者。在患者偏头痛发作时随机给予 75mg 瑞美吉泮或安慰剂进行治疗,评估了CGRP 受体拮抗剂瑞美吉泮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单次口服75mg 瑞美吉泮可显著缓解偏头痛症状。研究表明,服药 2 h 后瑞美吉泮口崩片组无疼痛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安慰剂组(20% vs 11%,风险差异 9.2,95% CI 5.4~13.0;p < 0.0001),无最困扰症状的患者占比也显著高于安慰剂组(50% vs 36%,风险差异 14.8, 95% CI 9.6~20.0,p < 0.0001)。
此外,次要研究结果显示出了瑞美吉泮的「起效快、疗效长」等特性。瑞美吉泮组患者服药 45 分钟后即可见效,患者疼痛程度有所减轻;畏光、恶心、畏声等偏头痛相关最困扰症状(MBS)有所缓解。在持续性方面,瑞美吉泮也有良好表现,服药后 2~24h、2~48h瑞美吉泮组患者的持续无痛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图 2 瑞美吉泮对中重度偏头痛患者的疗效数据
除了带来快速、持久的头痛缓解,按需服用瑞美吉泮还能减少患者的每月偏头痛天数(MMD)。一项国内的多中心、开放标签、长期安全性临床研究显示,不同严重程度的中国成人偏头痛患者,按需服用瑞美吉泮 12周,均可减少MMD。其中,在全部偏头痛患者中,每月偏头痛天数平均可减少2.6天;在中重度偏头痛患者中,每月偏头痛天数平均可减少2.8天。
安全性与安慰剂组相似,未发现MOH风险
传统偏头痛药物 NSAIDs 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多,而瑞美吉泮在其三期研究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任何不良事件(AEs)的发生率均与安慰剂组患者相当。
同时,长期安全性研究显示,按需服用瑞美吉泮 52 周,尚未发现其会增加 MOH 风险。这一结果或将可以打破部分偏头痛患者常陷入的「MOH 恶性循环」。
最后,考虑到偏头痛发作迅速的特点,本次获批上市的瑞美吉泮,采用口腔崩解片专利技术,可通过唾液进行快速崩解,患者无需喝水,可按需随时服用。
总结
- 面对临床偏头痛经验疗法「治疗困境」,全新一代 CGRP 受体拮抗剂瑞美吉泮上市并在北京落地应用,未来将在全国各大医院、药店及线上端口上市。
- 瑞美吉泮能够快速持久缓解偏头痛相关症状,减少患者的每月偏头痛天数且具有与安慰剂相似的安全性,长期按需服用后,并未发现 MOH 风险。
- 创新口崩剂型使用简便,无需用水送服,为患者提供更便捷有效的偏头痛治疗方式。
已上市的硫酸瑞美吉泮口崩片,推荐剂量为每次口服 75 mg,患者可按需服药,每日不超过一次,期待其为国内偏头痛患者带来更优的缓解方案。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