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月三”:多民族共庆,从传统歌圩到文旅新名片
广西“三月三”:多民族共庆,从传统歌圩到文旅新名片
“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传统节日,也是汉、瑶、侗、苗、毛南、仫佬等广西多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各族人民通过歌圩、对歌、抛绣球、打扁担、打铜鼓等活动,展现民族团结进步的华美乐章。近年来,广西将“三月三”打造成为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品牌,成为促进民族团结、汇聚发展力量的盛会。
历史渊源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古人认为,每月三十日中,必有二至三个巳日出现,第一次出现,称之为“上巳”。上巳节发端于先秦时代,汉魏六朝定名,并确定在农历的三月三。宋代,因三月三、清明节、寒食节在时间上几乎重合,传统习俗也逐渐融合,三月三由此在中原地区逐步淡出。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数次战争、人口迁徙、商贸往来、民族通婚,中原地区与南方少数民族沿南岭走廊相互交往交流,文化上相互渗透交融,中原地区的上巳节仍以不同的节俗形式在南方地区传承至今。
文化内涵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汉、瑶、侗、苗、毛南、仫佬等广西多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以不同的节俗形式活跃在人民群众的民俗生活中,深刻体现了广西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共生。
壮族的三月三亦被称作歌圩节,是祭拜先祖、对歌择配的传统节日。祭祀结束后人们聚集在歌坪,以歌会友、以歌传情,青年男女还以对歌的形式表达对彼此的爱慕之情。光绪《武缘县图经》记载了当时南宁市武鸣歌圩的情形:“武缘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三月初一至初十,沿江上下,数里之内,仕女如云”,可见当时武鸣壮族青年男女对歌之盛况。此外,壮族三月三还有抛绣球、打扁担、打铜鼓等传统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民族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侗族的三月三民俗活动包括芦笙踩堂、抢花炮、斗牛、对歌。其中,芦笙踩堂是侗族三月三庆祝活动中的重头戏。全寨人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芦笙场,共同迎接远道而来的宾客和亲朋好友。男青年手捧芦笙,女青年手拿牛角,中年人手握铁炮、鞭炮,主人高唱迎客歌,主客手拉着手,欢快地跳起芦笙踩鼓舞。在舞蹈的过程中,人们还会不时向客人敬酒,整个场面热闹非凡。此外,苗族“跳月”、仫佬族“走坡”、瑶族“抢花炮”等都是三月三歌圩的演化与发展。
现代发展
近年来,广西将“三月三”打造成为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品牌,成为促进民族团结、汇聚发展力量的盛会。
2014年,“壮族三月三”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法定假期,规定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2015年起,广西挖掘、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育民族节庆品牌,每年三月三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努力将三月三打造成为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群众性且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消费品牌。历经8年的深耕与积淀,“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已成为广西的一张靓丽名片,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民族文化韵味的舞台,更是促进民族团结、汇聚发展力量的盛会,活动影响力持续攀升,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社会影响
广西“三月三”系列活动中,音乐、美食、刺绣等各类非遗项目展演精彩纷呈。人们在互动、体验中了解非遗知识和历史,学习非遗技艺,助推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创新发展。
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不少东盟人士在广西工作、生活。“我几乎每年都参加‘三月三’,和大家一起唱山歌、抛绣球,不少东南亚留学生与我一样,也喜欢参与这些民俗活动。”越南籍留学生武明英说。
游客体验
“节庆期间穿上民族服饰参加活动,拍照分享到社交媒体,也是赶了一把潮流。”南宁市民黎小欢说,为了增强参与感,今年她特地提前网购了一套蓝色的壮族服装,配以银器、头饰等物品,迎接“三月三”的到来。
“我曾在柳州体验过‘三月三’,这次来到南宁感到很有趣,不但品尝到独特风味的食物,还欣赏到精美的民族服饰,加深了我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巴哈马游客梅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