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乙肝治疗获重大进展,长效干扰素让三成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慢乙肝治疗获重大进展,长效干扰素让三成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在2024年第十七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谢青教授强调,长效干扰素是欧洲、美国、亚太及中国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能显著提升慢乙肝患者的临床治愈率,降低肝癌风险。这一观点得到了最新研究数据的支持,为慢乙肝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长效干扰素:独特的双重作用机制
长效干扰素,也称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剂。它通过增强免疫因子的表达,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使得免疫细胞能够正确识别并杀死乙肝病毒,从而抑制病毒的免疫耐受状态。同时,长效干扰素还具有直接的抗病毒效果,它可以与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结合,分泌多种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的复制。
这种双重作用机制使得长效干扰素在慢乙肝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研究显示,长效干扰素可以帮助部分慢乙肝患者实现表面抗原(HBsAg)的转阴,达到临床治愈。这一发现为长期受乙肝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最新突破:治愈率突破30%大关
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所长、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教授侯金林团队的最新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长效干扰素在联合疗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首次创新性地采用综合平台设计研究策略,同步集成了对多个新靶点抗乙肝病毒药物及其联合用药效果的全面评价;首次引入了靶向HBV RNA的小核酸药物和免疫激活药物的治疗策略,使乙肝治愈率突破30%大关。更令人振奋的是,对于HBsAg水平低于1000 IU/ml的患者,应用该策略治疗后乙肝治愈率可高达47%。
这一突破性进展预示着联合疗法治疗HBV感染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指出,慢性乙肝功能性治愈一直是国际医学界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抗病毒药物难以实现功能性治愈,因此,探索新型药物及联合用药方案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侯金林教授团队通过国际合作,在2期临床研究中全面评估了靶向HBV RNA的小核酸药物和免疫激活药物等联合用药策略,使乙肝功能性治愈率首次突破30%,并细致考察了小分子药物的副作用,为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治愈带来了新的曙光和治疗选择。”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长效干扰素是注射给药,推荐注射部位是肚脐周围或者大腿外侧。由于是长效制剂,一般是每7天注射一次。在使用期间,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注射药物。同时,定期复查也非常重要,常规的复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肝功能、甲状腺功能、乙肝五项和HBV DNA、血糖、甲胎蛋白等。
在使用长效干扰素治疗期间,患者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 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避免进食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同时,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严禁烟酒。
- 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长效干扰素治疗期间时,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中药/中成药等)。因为长效干扰素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副作用的风险。
- 保存方法:长效干扰素需避光,且要在2-8℃冰箱内保存。如果要外出,可以选择便携式保温箱,控制温度在2-8℃之间进行携带。
未来展望:从希望到现实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创新药物的研发,长效干扰素在慢乙肝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令人期待。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鲁凤民表示,通过强效的抗病毒直接作用药物,显著降低病毒载量和病毒抗原水平,再结合免疫调节策略,增强宿主对HBV感染的免疫反应,从而实现乙肝的治愈。这一策略的成功,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强效的抗病毒药物能够抑制病毒复制,为宿主免疫系统的恢复提供机会;二是免疫调节能够提升宿主对HBV的免疫反应,促进病毒的清除。
广州医科大学教授唐小平也指出,由于HBV cccDNA难以清除,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非常困难。侯金林团队引领的这项研究,采用多中心、联合抗病毒治疗的策略,使HBsAg清除率达到30%以上。“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事件,为我们树立了乙肝治愈的信心,预示着我们将告别对乙肝束手无策的历史。希望侯金林教授团队能够继续深耕该领域,探索更多新药、新靶点的联合用药方案,实现更高的功能性治愈率。另外,HBV和HIV都是逆转录病毒,很多药物和治疗方法也可以相互借鉴。希望传染病越来越少。”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创新药物的研发,长效干扰素在慢乙肝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令人期待。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科学的治疗策略和患者的积极配合,乙肝功能性治愈将从一个遥远的梦想,逐步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