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立遗嘱成新趋势:不只是财产分配,更是责任与爱
年轻人立遗嘱成新趋势:不只是财产分配,更是责任与爱
“我几乎没怎么在B站上创作过,没有多少粉丝,但在B站、知乎上的收藏夹里,有着我长期以来关注的兴趣点。此外,专利也是我长期努力的成果。我希望把这些留给我的妈妈,如果我忽然离开,她能通过这些了解到我当年都做过什么,对什么内容感兴趣。留下它们,算是给亲人留下一个念想。”这是2001年出生的温晴(化名)在订立遗嘱时的肺腑之言。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像温晴一样,选择为自己订立遗嘱。
遗嘱订立年轻化:从数据看趋势
中华遗嘱库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订立遗嘱的人群正在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遗嘱咨询数量达478850人次,遗嘱登记保管数量达311868份。从2017年至2023年间,“80后”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人数上涨了21.5倍;“90后”订立遗嘱的人数上涨了11.2倍。“00后”也开始订立遗嘱,人数不断上升,2023年共有167名“00后”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相较于2020年,增长率达到了24.62%。
年轻人为什么选择立遗嘱?
“90后”的仔仔在2023年为自己订立了遗嘱,这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这份遗嘱就是我给自己的一份生日礼物。”几年前一位亲人的离世,由于没有留下遗嘱,导致家属在处理遗产和后事时遇到了不少麻烦。这促使仔仔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他希望父母在处理自己的后事时手续不用这么麻烦,因此产生了立一份具备法律效力遗嘱的想法。
另一位“90后”市民颜女士则是在看到一则因遗嘱不规范导致家人纠纷的新闻后,决定为自己立一份遗嘱。她感慨人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认为保险起见,应该为自己立一份遗嘱。她最终出于经济考虑,决定采用视频遗嘱的方式。为了让遗嘱符合法律规定,颜女士业余时间查阅了很多资料,并向律师和公证处工作人员咨询了相关的法律问题。
专家解读:科学观念与法治精神的进步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夏吟兰表示,以往有些老年人会担心立遗嘱“不吉利”,相比之下,如今的年轻人不再受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这是年轻人科学观念和法治精神进步的体现。年轻人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处置自己的财产,立遗嘱可以让他们预先对身后的财产进行处分,也是年轻人自我意识提升的一种表现。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荣誉主任、法律专家刘桂明分析认为,遗嘱观念正在持续发生转变,国人对遗嘱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年轻人对于个人财产的保护和规划意识也逐渐增强。
遗嘱的意义:不只是财产分配
遗嘱的意义远不止于财产分配。温晴在遗嘱中不仅安排好了自己的钱财,还将自己的部分网络账号以及当时还在申请的专利留给了母亲。她表示,这些虚拟资产上附着了她长期以来的兴趣和思考,希望母亲能通过这些了解她的生活和兴趣。
颜女士则表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有时遗产会导致家里出现复杂的局面,她觉得处理好这些复杂的问题,就是留下遗嘱的意义。
呼吁与建议:让遗嘱成为家庭和谐的保障
随着百姓订立遗嘱需求日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龙翼飞建议,尽快将高质量的遗嘱服务纳入老年服务体系。同时,他也强调,专业的遗产管理人具有良好的专业性与中立性,更利于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逝者真实意愿来处理相关事务,因此,加快遗产管理人职业化进程迫在眉睫。
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项目办主任陈凯表示,希望通过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提升服务水平,推动遗嘱服务进入更多家庭,消除纠纷隐患,促进家庭和睦和谐,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订立遗嘱,正在从一件“忌讳”的事,变成一种理性的选择。它不仅关乎财产分配,更凝结着一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与爱。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遗嘱,用法律工具为家庭和谐与个人意愿的实现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