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完成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肺癌射频消融治疗,为高龄患者带来新希望
中国完成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肺癌射频消融治疗,为高龄患者带来新希望
近日,上海市胸科医院成功开展全球首例支气管镜机器人系统引导的经支气管射频消融治疗,为肺癌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这一创新技术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呼吸介入领域的技术实力,更为不愿或无法接受传统手术的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微波消融技术:肺癌治疗的新利器
微波消融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方法,通过高频微波能量加热肿瘤组织,使其发生凝固性坏死,最终被机体吸收。与传统手术相比,微波消融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显著优势,特别适用于高龄、肺功能不全或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
精准定位,高效消融
在CT或支气管镜的引导下,医生可以精准地将消融针穿刺至肿瘤内部。消融针产生的微波能量可使肿瘤组织温度迅速升高至90-120℃,从而导致细胞凝固性坏死。整个过程仅需30分钟至1小时,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
术后效果评估
术后影像学检查是评估消融效果的重要手段。早期(1周内)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为“煎蛋”或“帽徽”征象,即病灶内出现实性、蜂窝状或低密度空泡影,周围有磨玻璃影和反应带。中期(1周-3个月内)消融区会缓慢增大,GGO消失并形成“蛋壳”征象。后期(3个月后)靶区逐渐纤维化、缩小,最终达到稳定状态。
临床应用案例
80岁的梁阿姨因肺结节增大被诊断为右肺下叶周围型肺癌。考虑到她的高龄和多种基础疾病,医生决定采用CT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手术仅历时30分钟,患者恢复良好,术后第2天即出院。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微波消融技术在高龄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波消融治疗肺癌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成功应用,不仅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还降低了医疗成本,让更多患者能够受益。同时,冷冻消融等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肺癌的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目前,国内多家医院已成功开展微波消融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创新技术将为更多肺癌患者带来希望和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