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路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路径

引用
1
来源
1.
https://finance.sina.cn/2025-02-12/detail-inekeerq2152868.d.html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从思政课堂、校园文化、教师队伍和社会实践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一结合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思政课堂:“结合”的主阵地

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沿阵地。在课程内容融合上,一方面,教师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将古代典籍与当代理论相呼应。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时,可引入《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让学生从古老智慧中领悟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理解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本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认知。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视角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象,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探讨古代“义利之辨”时,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在市场经济下如何树立正确义利观,既汲取古人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的精神养分,又融入时代对个人合法利益追求的尊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

校园文化:“结合”的土壤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教育生态的关键构成,宛如一片肥沃土壤,滋养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种子茁壮成长。一方面,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定期组织研读经典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剖析《论语》《孟子》等典籍,探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在当下的践行路径,在思想碰撞中传承文化精髓;在书法社、国画社挥毫泼墨,用笔墨丹青描绘山水意境、书写诗词古韵,以艺术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提升审美素养。这些社团活动不仅是兴趣的汇聚,更是文化传承的接力,可让莘莘学子在参与中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可营造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可依托镌刻着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的文化长廊,向学生展示古人智慧与时代精神;可在宣传栏里展示传统美德故事、红色文化事迹,吸引师生驻足凝视,于潜移默化间传递价值力量;积极举办传统文化节、诗词大会等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生硬文字,而是跃动于师生心间的鲜活力量。

教师队伍:“结合”的引路人

思政教师作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实践的关键力量,其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融合教育的成效。为提升思政教师文化素养,高校应积极搭建多元学习平台。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从古籍研读、传统技艺体验到历史文化溯源,全方位拓宽教师文化视野。如可开展《论语》研读培训,让教师们逐字逐句剖析经典,探讨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教育理念,为将其融入思政教育积累知识。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与校内外专家学者共探融合前沿路径,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丰富思政教育内涵,使思政课堂焕发出新活力,引导学生从全新视角洞察理论魅力,为健康成长筑牢思想根基。

社会实践:“结合”的大舞台

校园实践为学生筑牢知识根基,而社会拓展则可让学生在广阔天地检验真知。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研,走进历史文化街区,探寻古建筑背后的营造技艺、民俗风情,从传统榫卯结构领略古人匠心,于民俗节庆仪式感悟文化传承力量;踏入乡村田野,调研传统农耕文化、民间手工艺传承现状,感受老手艺人的坚守,思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发展之道。这些社会实践可促使学生将校园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相连,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精神的领悟,成长为兼具理论素养与实干能力的时代栋梁,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芒闪耀在新时代新征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