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菊香:5首经典菊花诗词,品味5种不同意境
穿越千年菊香:5首经典菊花诗词,品味5种不同意境
在这个金秋送爽的季节里,菊花以它那不畏寒霜、傲然绽放的姿态,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景致。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长廊,品味五首经典菊花诗词,感受其中蕴含的五种不同意境,让心灵在字里行间悠然绽放。
一、满怀感伤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唐·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解读:昨天刚登完龙山,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一千多年前的重阳节前一天,饱经沧桑的李白登上了安徽当涂的龙山,他端着酒杯,极目远眺,看见漫山遍野的菊花已被摧残不堪,触景生情之下写了这首诗。李白一生两次入长安,却都遭到了政治上的重创——赐金放还,流放夜郎。冥冥中,他与菊花已是物中有我,我中有物。
二、高洁品格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白居易《咏菊》
解读: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断,荷叶倾倒。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在仕途上曾一度颠沛流离。那一年深秋的清晨,新霜轻轻地附着在头顶的青瓦上,昨日娇艳无比的芭蕉与风荷都已耐不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唯有东篱旁的菊花,在寒冷中依然傲立,金粟般耀眼的花蕊让清晨多了一缕幽香,让深秋多了一份灿烂。白居易借菊花耐寒的精神,以及俊逸清香的品格,表明心志。
三、独爱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
解读:丛丛秋菊环绕屋舍,好似陶潜家。围绕篱笆转游,不觉红日西斜。并非我在百花中对菊花特别钟爱,只因为它开放以后,再没有花。
东晋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成了千古名句,以至于成为了爱菊之人的终身追求。元稹也是一样,不但学习陶渊明养菊花、赏菊花,而且还要写诗赞美菊花。虽然诗人口口声声说他并不是独爱菊花,可一句“此花开尽更无花”,流露出太多他对菊花的赞美和喜爱。
四、怀才不遇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唐·李商隐《菊》
解读:暗暗淡淡的紫色,温润娇艳的黄色。菊花曾在隐士陶渊明东篱的边上展现丽色,在罗含的庭院里吐露芬芳。菊花能够承受寒凉的秋露,可是却害怕夕阳的来临。我愿浸在金鹦鹉杯中,为身居白玉堂中的明君所用。
公元837 年,李商隐考取了功名,正当他要施展才华的时候,却莫名地被贬了官。在地方任职不久,又因为把死囚判为活罪触怒了长官,再遭罢官。幸好一位老朋友出手相救,他才保住了职位。可对于屈居县尉一事,李商隐总是不痛快,一直寻求机会入京,以求援引。这首《菊》诗借菊花渴望被采撷,表达诗人渴望被重用的心声。
五、黯然神伤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解读:薄雾弥漫,云层浓密,烦恼白天太长,香料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又到重阳佳节,洁白的玉枕,轻薄的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别说不忧愁,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公元1101 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婚后两人幸福甜蜜。可好日子过了不久,赵明诚便“负笈远游”,不知什么原因却没有带着李清照。寂寞深闺之中,又值重阳佳节,李清照黯然神伤,也仿着陶渊明的样子来到东篱欣赏菊花,可她看到的,是比这深秋的菊花还要消瘦的自己。李清照填了这首词,寄给了远方的丈夫。在李清照的才情与爱情里,都有菊花的一份功劳。
五首诗词,五种意境,每一首都像是一幅流动的画卷,在我们心中缓缓展开。菊花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这个金秋时节,让我们一同品味这跨越千年的菊香,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与意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