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未见,苏轼中秋夜作“千里共婵娟”
七年未见,苏轼中秋夜作“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每当中秋月圆之夜,这句诗便成为无数人表达思念与祝福的最好方式。然而,这句诗背后蕴含的情感与哲理,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丰富和深刻。
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这一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友人欢饮达旦,大醉。在醉意与月色的双重作用下,他提笔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词前的小序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短短数语,道出了苏轼创作时的心境。
苏轼与弟弟苏辙(字子由)感情深厚,但因仕途坎坷,兄弟二人长期分离。自1071年起,苏轼因政见不合被贬至杭州等地任职,期间经历了仕途失意和家庭变故。在密州任上,苏轼曾请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以便兄弟团聚,但这一愿望始终未能实现。至1076年中秋,兄弟二人已整整七年未得相见。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中的“婵娟”一词,历来被解释为美好的样子,这里指代月亮。苏轼希望,虽然自己与弟弟远隔千里,但只要彼此健康长寿,就能共享同一轮明月,心灵相通,情感相连。
这句诗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寄托,是因为它超越了个人情感,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正如唐代诗人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所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种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团圆的渴望,是每个离乡背井之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情感。
苏轼的这句诗,不仅在古代广为传颂,也在现代人心中激起了共鸣。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工作、学习或生活,与家人朋友分隔两地。每当节日来临,这句诗便成为他们表达思念与祝福的最佳载体。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心中有爱,就能跨越时空的阻隔,与亲人共享同一轮明月。
南宋词论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句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不仅因为它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更因为它蕴含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追求团圆的孝悌文化。它教会我们,在人生的无常与离别中,要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珍惜当下,珍视亲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在每个中秋之夜,温暖着每一个游子的心。它告诉我们,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亲情与思念,永远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