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详解:手机地震预警功能设置及地震防护要点
一文详解:手机地震预警功能设置及地震防护要点
地震预警功能的设置和地震防护措施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近期全球地震频发,及时设置地震预警功能至关重要。无论是华为、小米还是荣耀、OPPO、vivo手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几步设置开启地震预警。比如华为手机只需进入“设置”>“安全”>“应急预警通知”>“地震预警”即可完成设置。同样,小米手机可通过“手机管家”>“家人关怀”>“地震预警”来开启。这些简单易行的操作,能在关键时刻为我们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快去看看你的手机是否已经设置了地震预警吧!
地震预警功能的设置方法
安卓手机
华为/荣耀
设置 > 安全 > 应急预警通知 > 地震预警小米
手机管家 > 家人关怀 > 地震预警OPPO/一加/真我
设置 > 安全 > SOS紧急联络 > 自然灾害警报 > 地震警报vivo/iQOO
天气App > 设置 > 地震预警 > 启用地震预警服务其他安卓手机
在应用商店搜索“地震预警”,下载相关App。
苹果手机
目前iPhone未内置国内地震预警功能,但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 下载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地震预警」App(需注意该App部分功能为付费项目)。
- 使用中国地震台网微信小程序:搜索并进入小程序,开启地震预警功能,允许接收通知。
微信设置
通过微信小程序开启地震预警:
- 搜索“中国地震台网”小程序。
- 点击“开启地震预警”。
- 允许“地震预警通知”与“获取位置”。
地震预警技术的原理与局限性
地震预警技术是通过监测地震初达波(P波)来提前预警的。P波的振幅较小,但传播速度比造成破坏的剪力波(S波)快1.73倍。通过监测P波,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预警,为人员逃生和减少次生灾害提供宝贵时间。
然而,地震预警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预警效果受土地幅员的影响较大,在距离震中50~70公里以内的区域,主震波(S波)可能比预警信息更快到达,形成预警盲区。此外,预警信息的传播和接收也需要一定时间,这进一步扩大了盲区范围。因此,地震预警系统的效果在较小的地理范围内可能不明显。
地震防护措施
在学校
-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蹲下,双手保护头部,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在公共场所
- 听从警察或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
- 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踩踏或挤到墙壁、栅栏处。
在行驶的车内
-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 地震过去后再下车;驾驶员迅速停车到安全地带,并拉手刹安全制动。
在户外
- 就近选择开阔的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物、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
-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
在野外
- 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岸、陡岸,以防山崩、地裂、滚石、滑坡、泥石流等。
-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可能运动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 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 迅速撤离到开阔,不会受崩塌、滑坡、滚石影响的地方避灾。
地震时的自救措施
- 地震时如果被埋压在废墟下,要尽量让自己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 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 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
- 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 设法用砖石、木棍等进行支撑以防余震时再次被埋压。
- 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 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 不要盲目大声呼救,保持体力,可用敲击声等办法求救。
逃生原则
- “蹲下、掩护、抓牢”:地震中最危险的时刻,是在晃动最为强烈时,试图强行逃出房屋,或返回房屋试图抢救同伴及某些物品,这些举动会加大被坠落物体砸死、砸伤的几率。因此,国际通行的地震逃生原则“蹲下、掩护、抓牢”,至少时至今日仍然是有效的。
- 最佳路线“停—跑—停”:地震其实是有规律的,一次震动袭来,先是纵波上下动,后是横波左右晃,短的一二十秒,长的持续一两分钟,之后便会有短暂的平静期。间隔时间越长,说明震源离你越远。当房子晃动的时候,你可以躲在安全的地方思考,不晃的时候往下一个地点转移,在下一波震动来袭之前,躲在新的可藏身的安全之处。总之,逃离的最佳路线便是“停—跑—停”,直至从屋内转移到屋外,从不安全的地带转移到安全的地带。
- 次生灾害要避开:震后余震防范措施地震专家提醒,避震不分主震和余震,切不可以掉以轻心。一是要严防次生灾害发生。例如山体滑坡、水库溃堤、堰塞湖泄漏崩塌等,在搭建临时避震场所时,必须远离这些区域。二是要防范危房进一步破坏伤人。在专业部门尚未对房屋进行安全鉴定之前,即使自家房屋尚未倒塌,震后也不要贸然进入或居住。三是救援人员和互救人员,在震后短时间内的余震密集活动期间必须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提高防范余震的意识和技能,减少余震伤亡。
被掩埋后的自救
- 坚定求生意志。
- 挣脱手脚,清除压在身上,尤其是腹部的重物,就地取材加固周围的支撑。
- 尽量向有光、通风的地方移动。
- 用毛巾、衣服掩住口鼻。
- 在可以活动的空间中寻找食物和水。
- 注意保存体力,不大声喊叫呼救,可用敲击方式与外界沟通,听到救援者靠近时再呼救。
- 在封闭室内不可使用明火。
地震预警的实际应用案例
2024年3月25日,在广东省地震局、广东省教育厅指导下,由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主办的“防震减灾,平安校园”活动在广州培正中学举行。在广东省地震局指导下,希沃完成全国首个基于教室交互智能平板的地震预警系统开发,并在此次活动中进行首次演示。当日广东省地震局、广东省教育厅相关领导代表出席并致辞,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广州培正中学以及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希沃)相关代表参会。
作为技术支持单位,视源股份旗下教育科技品牌希沃首次演示“全国首个基于教室交互智能平板的地震预警系统”。据悉,这是全国首家主动将地震预警系统接入校园教学终端的教育数字化企业。“地震预警”是指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距离震中较近的地震台站,监测到地震波信号后,马上发出警报,使距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在地震波还未到达之前,开展紧急应对。基于此,课室内的希沃交互智能平板接收到当地地震局的预警信息后,启动地震预警系统,以强提醒的方式提醒教室内师生,为大家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希沃教育商用显示事业部总监张青洪介绍:“我们针对教室场景开发了地震预警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完成研发,待广东省地震局测试与认证后,将正式投入使用,预计该系统在广东可支持接入的设备达到12万间教室。未来将推动支持覆盖全国。”
这项新技术让在场体验的师生们都颇感兴奋。广州培正中学初一学生秦辰田分享:“过去都是从科普课堂中了解,这是第一次在教室就能看到预警信号,让我瞬间就紧张起来了,也对防震减灾的知识记忆更为深刻。”
数字化技术创新助力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广东地震台监测预警室主任洪玉清在进行地震科普时介绍:“广东是地震预警的重点区域之一。这次教室内的教学设备装载了地震预警系统,实际上也是拓展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渠道,在灾害发生时以便师生们更快速反应,进行避险,减少人员伤亡。另一方面,这套预警系统也有助于校园师生们开展日常的防震避险演练,有助于科学决策,建立特定场景下的紧急地震避险措施。”
广州培正中学校长杨先明表示:“学校会定期检查校园内的设施设备,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在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外,注重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这个地震预警系统接入了老师和学生们在校园最常出现的教室场景,让大家在上课时第一时间也能接收到预警信号,为师生们争取更多宝贵的逃生时间。”
构建校园安全是教育数字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除地震预警功能以外,希沃以数字化技术构建安全校园,覆盖全方位教学场景。比如数字孪生技术,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建立校园孪生空间,学校管理者不用到现场就可以在平台上实时查看校园环境,迅速掌握校园区域安全状况。
作为教育数字化的代表企业,希沃已覆盖全国260万间教室,15万所学校,服务超750万教师。深耕教育15年,希沃创新研发数字化技术,提供数字化校园硬件工具与数字化教学应用,助力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希沃相关负责人表示:“交互智能平板是教师和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高频接触和使用的教学工具。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它能助力校园的安全建设。基于此,地震预警系统应运而生。未来,希沃将聚焦教学空间、教学过程、教育治理等方面,持续提供数字化支持服务。”
据悉,依托母公司视源股份的产业优势,这项“地震预警系统”还将接入视源股份旗下品牌MAXHUB的办公产品,共同助力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助力民生工程建设。
地震预警的未来发展趋势
2025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地震局在会上明确,地震系统2025年重点任务包括强化大震巨灾防范、大力推进地震预警服务等八大方面。会议总结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提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系统谋划“十五五”规划、进一步推进地震系统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意义重大。
——要突出战略规划引领,系统谋划“十五五”规划,指导地方编制规划,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和储备。
——要强化大震巨灾防范,紧盯震情跟踪不放松,部署全国震情监视跟踪和应急准备工作,持续夯实地震监测基础,协同推进震灾风险防治,做好地震应对准备。
——要大力推进地震预警服务,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应用,持续强化公众信息服务,不断完善技术系统,切实加强运维保障。
——要提升震害防御能力,推进地震构造探查,加强抗震设防监管,创新震灾风险评估,提升风险防治水平。
——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治理模式向震前预防转变,强化区域协调联动,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地震安全。
——要加强公众防震避险能力建设,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技能实训作为主要建设内容,强化建设队伍。
——要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强统筹谋划,加快重大科技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开放合作。
——要夯实法治保障和基层基础。配合推进《防震减灾法》修改,推动地震预警、活动断层探查等领域地方立法,持续深化台站改革,提升市县防震减灾能力。
针对近日发生的西藏定日6.8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强调,地震系统要持续加强震情监视跟踪,深入研究西藏定日6.8级地震对全国地震活动的影响,编制发布地震烈度图,组织开展科学考察,协助地方政府做好灾害损失评估和恢复重建等工作。
2025年全国地震局长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地震局还对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