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视力评优引争议:如何平衡近视防控与教育公平
小学视力评优引争议:如何平衡近视防控与教育公平
近日,B市朝阳小学将近视防控纳入“三好学生”评选标准的政策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根据政策规定,学生在每学期的期初和期末需要接受两次视力测量,如果期末视力下降到5.0以下或较学期初下降超过0.2,则不能参评“三好学生”。这一创新举措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视力健康的重视,也有人担忧这可能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为什么选择小学阶段作为近视防控的关键?
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切实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小学阶段是近视发生最多的时期,是近视防控的关键阶段。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宣讲团成员、北京洁如幼儿园园长于艳萍解释说:“0-6岁是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期,12岁前为敏感期。学龄前,儿童眼球结构和视觉功能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孩子对视觉环境的刺激非常敏感。营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对保护儿童视力、维持好儿童足够的远视储备、有效预防近视发生至关重要。”
政策引发的争议
这一政策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将视力纳入评优标准能够有效激励学生关注视力健康,促进全面发展。然而,也有人担忧这一政策可能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例如,有家长担心这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学校和家庭过度关注视力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还有人担心,由于家庭条件不同,一些学生可能无法获得同等的视力保护资源,从而影响评优机会。
专家怎么看?
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宣讲团副团长、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集团总院长瞿佳表示:“户外活动是预防近视的‘天然良药’,不仅能让眼睛得到充分放松和休息,更能有效锻炼眼睛的聚焦能力。据统计,每天2小时、每周10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以使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降低10%以上。”
专家们普遍认为,近视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家庭则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社会则应提供科学的视力保护指导和服务。
如何平衡激励与公平?
在肯定这一政策创新性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其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性问题。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提供平等的视力保护资源: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视力保护资源,比如充足的户外活动场地和时间、科学的用眼指导等。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在评优标准中,除了视力指标,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其他表现,避免单一指标影响整体评价。
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讲座等形式,普及科学的视力保护知识,帮助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视力保护工作。
关注特殊群体:对于因先天因素或家庭条件限制而无法达到视力标准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避免因此影响其评优机会。
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健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朝阳小学的这一举措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尝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确保既能有效防控近视,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