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艳电”叛国始末:从主和派到汉奸的堕落之路
汪精卫“艳电”叛国始末:从主和派到汉奸的堕落之路
1938年12月29日,一封电报从越南河内发往重庆,这封电报的发出者是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电报中,汪精卫表示愿意以日本提出的“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为基础进行和平谈判。这封被称为“艳电”的声明,标志着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汉奸。
汪精卫的叛国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早在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汪精卫就表现出明显的主和倾向。他在一次演讲中表示:“和呢?是会吃亏的,就老实承认吃亏,并且求于吃亏之后,有所抵偿。”这种言论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争议。
1938年10月,汪精卫在接见海通社和路透社记者时都表示“未关闭停战之门”,他置轰轰烈烈的抗战于不顾,醉心主和。后来汪精卫回顾说:“我对于觅得和平的意见,在会议里不知说过多少次,到广州丢了、长沙烧了,我的意见更加坚决,更加期其实现。”
在汪精卫的叛国道路上,高宗武扮演了关键角色。高宗武时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是汪精卫身边的重要幕僚。1938年7月,汪精卫授意高宗武作为代表前往东京,试探日本对“和平”谈判的态度。高宗武先后与板垣征四郎、多田骏等日本军政要员会谈。日本方面提出条件,包括承认“满洲国”、允许日军驻扎蒙疆以及要求中国加入反共协定等。
高宗武的日本之行进一步推动了汪精卫的叛国计划。1938年11月20日,汪精卫等人签订了《日华协议记录》,并拟定了叛国投敌计划。12月18日,汪精卫、陈璧君夫妇等人借口讲演,从重庆逃往昆明。19日,汪精卫、周佛海、陈璧君、陶希圣、曾仲鸣一行飞往越南河内。21日,陈公博从成都经昆明到河内。12月22日,日本近卫内阁为诱降国民政府,发表第三次对华声明,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
1939年4月,《汪平(沼)协定》正式达成。12月底,日、汪在上海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1940年3月30日,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汪精卫的叛国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汪精卫的叛国行为,不仅源于他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错误判断,也反映了他个人信念的动摇。他曾是孙中山先生的得意门生,早年投身革命,参与刺杀清摄政王载沣的行动。然而,在权力和名利的诱惑下,他逐渐背离了革命理想,最终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汪精卫的叛国行为引发了国人的强烈愤慨。1939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发布命令,开除汪精卫的党籍。1944年,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因病去世,但也有说法称他是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无论真相如何,汪精卫的名字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汪精卫和高宗武的故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争议和反思的历史。它提醒我们,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选择至关重要。任何出卖国家和人民的行为,最终都将被历史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