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里山模式:人工干预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与社区双赢
日本里山模式:人工干预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与社区双赢
里山模式是日本独特的自然保护模式,通过人工干预和可持续管理,成功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同时促进了当地社区的发展。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为全球自然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里山模式的定义与背景
里山模式最早由日本提出,是指对村落周边的山林进行人工干预,定期适当间伐树木,使光线容易到达地面,再通过引水建造水田等培育多样性的动植物,实现水田农业与林业的共生。由于水田发挥了湿地的作用,所以比无人工干预的原生林的生态系统更加丰富,培育出独特的景观和传统文化。它处于原始自然和城市之间,成为两者之间的缓冲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
里山模式的科学依据在于其通过空间保护优先级(SCP,Spatial Conservation Prioritization)方法评估保护效果。研究显示,现有保护地有助于减少多个物种的综合灭绝风险,但存在局部无效性。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OECM,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作为新的范式,可以补充保护地发挥更大的保护作用。
OECM通过长期、持续的管理策略实现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范围扩展到保护地之外。在日本,OECM情景通过将高级别保护地扩展到偏远的国有土地,中等级别保护地扩展到里山和农业区,低级别保护地扩展到城市地区,利用OECM调和土地分离和土地共享,在现有的保护体系基础上,加入更多形式的保护措施,从而扩大保护区域。
实践案例: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是里山模式在文化和社会层面应用的典型案例。该艺术节从2000年开始举办,每三年一次,已成功召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位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户外艺术节之一。
艺术节的举办地越后妻有位于日本新泻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里山地区,受西北季风、日本海暖流以及山脉的影响,全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被白雪覆盖。九十年代,这里面临着人口流失、老龄化等问题,艺术节的诞生为该地区创造了“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通过艺术创作,空置房屋、废弃学校以及梯田、河流、稻田等自然景观被重新利用。艺术节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当地就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播和区域振兴。不少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创业、生活,形成了吃、住、行、游、购一条龙的服务产业链。
国际影响与借鉴意义
里山模式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使其成为全球自然保护的典范。在中国,广西资源县的里山森谷项目借鉴了这一模式,通过科学规划和创新教育推动乡村振兴。里山森谷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
里山模式的成功实践证明,自然保护并不一定与经济发展相冲突,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实现双赢。这一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和地区借鉴学习,特别是在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里山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