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花馍:千年面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闻喜花馍:千年面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2024年8月,闻喜花馍非遗传承人朱雪冰带着直径40厘米的龙凤呈祥花糕登上央视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示了这一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这并非闻喜花馍首次亮相央视,在此之前,它已经多次在《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中惊艳世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山西面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千年传承:闻喜花馍的历史渊源
闻喜花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明清时期。这种源自农耕文明的面食艺术,经过代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所说:“闻喜这名字就挺讨喜的,花馍也很喜庆……它已经把这个花馍或者是面的艺术做到了一种极致。”闻喜花馍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深深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精湛工艺:从面团到艺术品的蜕变
闻喜花馍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首先,选用优质面粉,加入传统酵母和温水,经过反复揉搓,使面团达到最佳状态。然后,利用剪刀、梳子、竹签等简单工具,通过捏、搓、拧、剪等手法,将面团塑造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状。最后,使用天然色素如南瓜粉、菠菜粉等进行调色,使花馍呈现出鲜艳的色彩。
在制作过程中,匠人们不仅要掌握面团的发酵程度,还要具备高超的塑形技巧和艺术审美。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直接影响到花馍的最终效果。因此,制作闻喜花馍不仅需要熟练的技艺,更需要耐心和专注力。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闻喜花馍能够保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化内涵:承载祝福的面食艺术
在山西人的生活中,花馍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不同的场合,花馍有着不同的造型和寓意。例如,婴儿满月要蒸鼓鼓馍、枣长花馍;周岁娃娃要吃鱼馍;孩童十二岁要蒸项圈馍;青年人结婚时蒸花糕馍;老人们过寿时蒸桃馍;老人离世要蒸包馍……每一个花馍都凝结着匠人的心血,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里,花馍更是不可或缺的主角。金蛇花馍、莲花馍、枣花馍等,不仅象征着吉祥如意,也传递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正如一位花馍艺人所说:“每一个花馍都承载着我们的祝福,我们希望通过这门手艺,把美好的祝愿传递给更多的人。”
创新发展: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
随着时代的发展,闻喜花馍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许多非遗传承人开始尝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开发出更多符合当代人口味的产品。例如,有的艺人研发了儿童营养果蔬卡通包,深受小朋友的喜爱;有的则通过线上平台,将花馍销往全国各地,让更多人有机会品尝到这份传统美味。
同时,闻喜花馍还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据统计,仅在闻喜县,就有5000余名农村妇女通过参加花馍制作培训班,掌握了这门技艺。她们不仅实现了就业增收,也让这项传统工艺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闻喜花馍,这门传承千年的面食艺术,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在每一个花馍中,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这门传统工艺,闻喜花馍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