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36年研究:染发剂增加多种癌症风险,对苯二胺是关键因素
哈佛36年研究:染发剂增加多种癌症风险,对苯二胺是关键因素
哈佛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染发剂安全性的关注。这项历时36年、涉及11.7万名女性的研究发现,经常使用永久性染发剂可能会增加多种癌症的风险,包括乳腺癌、卵巢癌和皮肤癌等。这一发现不仅为长期存在的“染发是否致癌”争议提供了新的证据,也提醒我们重新审视日常美容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哈佛研究:染发剂与癌症风险的惊人关联
2020年9月,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等机构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研究团队对11.7万名女性进行了长达36年的随访,期间记录了新发实体癌20805例、血液癌1807例、基底细胞癌2256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2792例,共有4860名受试者因癌症而死亡。
研究结果令人震惊:使用永久性染发剂的女性相比不使用者,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了9%,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增加了28%,卵巢癌风险增加了15%,基底细胞癌风险增加了5%。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风险还与自然发色有关。例如,自然发色是浅色(浅棕色、金色)的女性,使用永久染发剂时患皮肤基底细胞癌的风险更高;而自然发色是深色(黑、棕、红)的女性,患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则更高。
这一发现并非孤立的个案。2021年11月,国际医学期刊《癌症》上发表的另一项研究也指出,使用氧化型永久性染发剂与男性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上升有关。研究对28795名年龄在50~69岁的吸烟男性进行了28年的随访,发现使用氧化型永久染发剂的人群前列腺癌风险为11.18/1000人-年,而未使用者为5.68/1000人-年。具体来看,经常使用染发剂的受试者前列腺癌风险增加了77%,早期前列腺癌风险增加了19%,晚期前列腺癌风险增加了66%。
染发剂中的“隐形杀手”:对苯二胺
这些研究结果引发了公众对染发剂安全性的广泛担忧。那么,染发剂中究竟含有什么成分会导致如此高的癌症风险呢?
答案指向了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对苯二胺。对苯二胺是最简单的芳香二胺之一,也是永久性染发剂中最关键的成分。它具有强烈的毛发角蛋白亲和力,能够使染色效果牢固持久。然而,这种化学物质也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3类致癌物。
3类致癌物意味着目前尚无法确认其致癌性,对人体致癌性的证据不充分,对动物致癌性证据也不充分或有限。尽管如此,对苯二胺可以通过皮肤吸收或吸入的方式进入人体,并在体内积蓄,具有一定的致癌性。一些研究表明,它可能诱发白血病、膀胱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
如何安全染发?专家建议这样做
面对这些令人不安的研究结果,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放弃染发呢?答案并非如此绝对。专家建议,通过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染发带来的健康风险。
选择合格产品:染发剂属于特殊化妆品,在购买时要查看外包装是否有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即“国妆特字”标识)。正规厂家生产的染发剂,其对苯二胺含量都在安全范围内。
控制染发频率:建议每年染发不超过2次,每次间隔至少3个月以上。对于需要染黑头发的中老年人,更要减少染发频率,因为黑色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和重金属盐含量最高。
做好过敏测试:染发前48~72小时,先在耳后或手腕内侧涂抹少量染发剂,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如果出现瘙痒、红肿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
保护头皮和皮肤:染发前确保头皮无破损,可以涂抹凡士林等防护品于发际线附近。使用时佩戴一次性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特殊人群慎用:染发剂过敏者、年老体弱、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都不建议染发。
彻底清洗残留物:染发后多次清洗头发,以去除多余的染发剂。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些研究发现染发剂与癌症风险增加有关,但这种风险的增加幅度相对较小。例如,哈佛研究中提到的乳腺癌风险增加9%,在绝对数值上可能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可怕。而且,只要符合国家标准的染发剂,其对苯二胺含量都在安全范围内,不会给健康带来过大风险。
此外,科学家们也在积极寻找更安全的染发剂替代品。例如,受头发自然黑色素生成过程的启发,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以5,6-二羟基吲哚(DHI)为主要成分的新型染发剂。DHI是黑色素的前体物质,经过氧化后可转变为黑色素,赋予头发自然黑色。这种染发剂的染发条件更温和,致敏性也更低。据报道,欧盟已于2024年1月9日批准了首个以黑色素为基础的黑发产品上市。
结语
染发剂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哈佛大学的研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追求美丽的同时,也要关注健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完全放弃染发。通过科学选择和合理使用染发产品,我们可以将潜在风险降到最低。毕竟,美丽与健康并非不可兼得,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