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计时的?
古代人是如何计时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如何准确地计量时间?他们创造了哪些精妙的计时工具?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探索古人智慧的结晶。
计时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对时间的划分。自然的基本时间单位是一昼夜,要把这些时间平分为若干等分,这样就能够把一天之内的时间细化。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是把一昼夜因为12等分。每个等分称作一个时辰。而中国正好有十二生肖,因此用十二生肖来分别命名时长。这样每个时辰都有自己的名字。
在等分了一昼夜之后,要用特定的工具来表达,这样才能让人们直观地理解某一个时间段是哪个时辰。具体的做法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当时中华民族能够到达的最北方的高山头,记录日出和日落的时间。
具体的记载方式是在地面立一根杆子,记录日出时分和日落时分杆子影子的位置。日出时影子在西方,日落时分影子在东方。两者形成180度角。以这根棍子为圆心,截取一定的长度,画出一个半圆,再把半圆分成六等分。这样就得出了白天的6个时辰太阳阴影所在的位置。
在另一面也画一个半圆,共同组成了一个圆。通过六等分点和圆心往另一面画线,直线和另一面面的半圆相交的点是另外6个时辰。这样就相当于制造了一个钟表,不过这个钟表利用的是太阳光照的影子来代表时间的。
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在地面立这么一根杆子,然后画出12时辰的特点。所以在当时人们制造了一些相当于今天的钟表一样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不止一个。从文物发掘和文字记载中,我们发现古代的计时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圭表:圭表是古代测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组成。圭表直立于平地上,圭面上有刻度,表则是一根垂直于圭面的杆子。根据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可以确定时间和季节。
漏刻:漏刻是一种利用水流来测量时间的仪器。漏刻由两个容器组成,一个容器装有水,另一个容器有小孔,水可以通过小孔滴入下面的容器中。容器上有刻度,可以显示水滴的数量,从而确定时间。
日晷: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光线来测量时间的仪器。日晷由一根垂直于地面的杆子和一个刻度盘组成。根据太阳光线在刻度盘上的位置,可以确定时间。
香篆:香篆是一种利用香燃烧的速度来测量时间的方法。将香点燃后,香的烟雾会在空气中形成一个螺旋形的图案,这个图案的形状和大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通过观察香篆的形状和大小,可以确定时间。
从对这些工具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太阳和影子是古时候计时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还运用了一些物质的匀速运动来进行计时。事实上欧洲传过来的钟表以及今天的电子计时,都用的是物质匀速运动的原理。哪怕是对时间精度要求非常高的,用铯做成的钟,这是应用在人造卫星上的,所依据的原理,其实依然是物质的匀速运动。
所以中国的古代的那些计时方法和工具虽然古老,但运用的原理至今尚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