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丸:补中益气的传统中药,新研究发现可调节情绪
归脾丸:补中益气的传统中药,新研究发现可调节情绪
归脾丸是一种常用的传统中药,主要用于治疗心脾气血两虚引起的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症状。近年来,研究发现归脾丸对情绪调节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并非万能药。
归脾丸的功效与作用机制
归脾丸的主要成分包括党参、白术、炙黄芪、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等,这些药材相互配伍,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心、和胃止泻、养血安神的功效。其中,黄芪补气固表,人参大补元气,当归养血活血,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共同作用于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增强体质。
归脾丸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对于长期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脾胃功能失调,或是产后体虚、贫血者,归脾丸都能起到良好的调养作用。
归脾丸对情绪调节的效果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归脾丸对情绪调节也有一定的效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刘敏指出,归脾丸适用于心脾两虚导致的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心悸及各种出血等症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毛丽军也表示,归脾丸对心脾两虚引起的焦虑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具体来说,归脾丸可以改善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症状。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使用归脾丸治疗气血两虚型神经衰弱患者,均获得良好效果。用法为每日服药2次,每次9克,1周为1个疗程,一般两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经服药1~2周后,耳鸣、失眠及精神倦怠等症状明显得到改善。据观察,病程较短的疗效优于病程较长者。
归脾丸的配伍使用
归脾丸可以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例如,归脾丸与逍遥丸的组合是中医调理的“黄金组合”。归脾丸的主要成分是党参、黄芪、白术、远志、茯苓、酸枣仁、当归、龙眼肉等,属于中成药,是响当当的益气补血剂,用于脾虚气短、头晕眼花、失眠易惊、食欲不振、乏力心悸等症状。逍遥丸主要成分是八味药: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配以辅料。它的主要原理是把人体内脏看成一个运转系统,气、血、脾、肝之间密切协同,才能使人呈现健康的状态,抵御百病。
归脾丸和逍遥丸的配伍使用有三个优势:
- 没有配伍禁忌:根据中医“十八反、十九畏”,这两种丸剂的成分和辅料均没有不宜的情形,可以同用。
- 肝脾同治:归脾丸主攻心脾双虚,逍遥丸是治疗肝脾不调,有相同的主攻点,强强联合,而且都是中成药,效果比较好。
- 气血共调:归脾丸补血气,起增补作用,逍遥丸治肝气,目的是防止气血阻滞,起疏解作用。如果患者同时出现易怒、口苦、胸闷、头晕等症状,两种药丸一起调治是可以的。
实践证明,归脾丸、逍遥丸一起服用,没有相克问题,可以互补。经过中医名家的摸索,归脾丸、逍遥丸分开服用,一早一晚,效果或更好。早上服用逍遥丸,在头天晚上肝经、胆经、脾脏运行之后,人在新的一天工作、学习、生活、运动,肝、脾等脏器运转,通过逍遥丸的药效加持,对脾虚、肝郁、血虚有很好的疗效,如果爱生气,易上火,易急躁,可用加味逍遥丸。晚上服用归脾丸,通过一天的劳作、思虑,脾虚气亏,在身体自我调节的基础上,用归脾丸补气健脾,养血安神,对睡眠很有帮助,同时在休息时补血养心,效果明显。
这两味中成药分早晚服用时,不需要每天吃,只需每个星期服用3次,即隔天吃即可。坚持一个月以上,非常有帮助。
使用注意事项
虽然归脾丸对情绪调节有一定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治愈所有情绪问题。在使用归脾丸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适用人群:归脾丸适用于心脾两虚导致的症状,如心悸、气短、乏力、食欲不好、大便糖稀等。如果不符合这些症状,使用归脾丸可能无效。
使用剂量:归脾丸的常用剂量为每日3次,每次9克。但具体用量应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使用禁忌:孕妇、儿童、脾胃实热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慎用或禁用。正在使用其他药品的患者,在使用归脾丸前应咨询医师或药师。
注意事项:服用归脾丸期间,应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感冒发热期间不宜服用,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出现口渴、尿黄、便秘等内热表现者不宜服用。服药期间如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应立即就医。
长期服用:归脾丸虽然副作用不大,但也不能长期服用。当患者的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已经得到改善时,应及时停药,避免过度补益导致上火。
配伍使用:归脾丸可以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如逍遥丸、天王补心丹等,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专业咨询:在调整用药方案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以确保安全性和适宜性。
心理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心理健康,适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总之,归脾丸对情绪调节有一定作用,但并非万能药。在使用归脾丸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维护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