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率仅6%,九成患者可安全使用
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率仅6%,九成患者可安全使用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期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可能被过分夸大,尤其是他汀相关的肌病发生率极低。此外,大部分所谓的副作用其实是反安慰剂效应导致的。这一发现提醒我们不应轻易停药,特别是在心血管高危人群中。通过科学管理和逐步调整用药方案,绝大多数患者仍然可以安全有效地使用他汀类药物。
最新研究:副作用发生率远低于预期
他汀类药物是降脂治疗的金标准,可显著改善心血管预后。一项针对94000例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他汀可降低以下结局的发生风险:非致死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降低38%,心血管死亡率降低20%,全因死亡率降低11%,非致死性卒中降低17%,不稳定型心绞痛降低25%,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降低26%。
心血管二级预防患者中使用他汀的结果更令人信服,全因死亡率降低了22%,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了31%,ACS降低了38%,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需求降低了44%,脑血管事件降低了2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每降低 1 mmol/L(40 mg/dL),1年时MACE风险降低 12%,3年时降低20%,5年时降低23%,7年时降低29%。
然而,关于他汀类药物副作用的担忧一直存在。最新研究发现,这些担忧可能被过分夸大了。一项纳入176项临床研究的全球最大Meta分析表明,全球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总体率为9.1%(8.1%-10%),而根据标准定义进行诊断时,仅为5.9%-7%。也就是说,他汀不耐受存在过度诊断的问题,93%服用他汀药物的患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无需担忧安全性。
反安慰剂效应:被误解的副作用
在探讨他汀类药物副作用时,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反安慰剂效应(drucebo effect)。反安慰剂效应是指患者因预期药物会产生不良反应而出现相关症状,即使这些症状并非由药物直接引起。
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的错误信息率达22.5%,有近60%的参与者不建议亲属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有关他汀类药物的益处和如何处理副作用的信息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不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主要原因是担心不耐受,被称为drucebo效应(反安慰剂效应),可能很多他汀不耐受病例都是此原因。
在排除反安慰剂效应并排除可能增加他汀不耐受风险的危险因素和情况后,98%的患者可继续使用他汀类药物。他汀常报告的副作用包括:他汀相关的肌肉症状(SAMS)、肝酶短暂升高(多数在4-8周恢复正常)、新发糖尿病。对于SAMS风险较高(例如多药治疗)和糖尿病风险较高或已有糖尿病的患者,可优先使用匹伐他汀优化血脂紊乱。
临床医生建议:如何安全使用他汀类药物
心血管专家强调,他汀类药物的获益远大于风险,患者不应因过度担忧副作用而擅自停药。以下是一些实用的用药建议:
定期监测:在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前和服药八周后检查肝功能,如果肝功能正常,每年检查一次肝功能便可。如果肝功能受损,建议隔4至6星期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至于胆固醇水平则可在服药后2至3个月检查,以助医生调整药物剂量。
关注真正需要警惕的症状:他汀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肌病,表现为肌肉疼痛或无力并伴有血肌酸激酶升高。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肌酸激酶水平,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用药。
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如果出现无法耐受的副作用,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不要自行停药。医生可能会建议更换他汀类药物的类型或剂量,或者采用联合降脂疗法。
生活方式调整:虽然饮食和运动对控制胆固醇的作用有限,但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是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可能会建议增加体力活动、制定健康饮食计划和戒烟。
考虑补充剂:在医生指导下,可以考虑使用维生素D、辅酶Q10等补充剂来缓解肌肉疼痛。某些天然物质或补充剂,包括鱼油、某些植物中的物质(甾醇和甾烷醇)以及燕麦麸等可溶性纤维可降低胆固醇。
他汀类药物是降脂治疗的金标准,可显著改善心血管预后,但其不耐受问题可能被夸大,实际不耐受率较低。文章还讨论了联合降脂疗法的潜力和他汀治疗依从性差的问题。心血管专家强调,他汀类药物的获益远大于风险,患者不应因过度担忧副作用而擅自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