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座古桥见证教育家成长:陶行知与水南桥的故事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52:5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座古桥见证教育家成长:陶行知与水南桥的故事

水南桥,又名古城桥,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下水南村,横跨横江,连接古城岩与水南村。这座明代古桥不仅是当地的重要交通遗迹,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水南桥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由徽州知府高时倡议、邑人黄廷侃捐建,初名“高公桥”。清乾隆五十二年,汪柽捐资重建,程明榛主持施工,形成十墩十一孔的结构。桥体为实腹式半圆拱石桥,长180米,宽6.4米,中间设有石亭,北侧石阶旁曾建两层亭阁,上层住人,下层经营茶点,方便行人休息。作为古代祁门、黟县等地通往屯溪的必经之路,水南桥见证了数百年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是研究徽州地区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1908年,年轻的陶行知正是从这里出发,踏上了他的求学之路。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后改名陶知行,最终改为陶行知,以表达“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他出生于安徽省歙县,后随家人迁居休宁。陶行知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奋斗,而水南桥见证了他从一个贫寒学子成长为一代教育家的历程。

陶行知的求学之路始于崇一学堂。这是一所中等教会学校,坐落于徽州府府城中心的小北街,附属于城中的耶稣堂。教堂牧师、英人唐进贤兼任崇一学堂校长。陶行知得以进入崇一学堂,得益于他的第一位外籍恩师唐进贤。教堂翻译章觉甫与陶位朝是朋友,见老友落魄、潦倒,全家生活如此困难,便介绍陶行知的母亲曹翠仂到教堂做工。小行知常常到教堂为母亲分担杂活儿,他的孝顺和勤快给唐进贤留下了深刻印象。经过几次观察,唐进贤发现这个贫家少年不仅饱读诗书,而且思维敏捷、见解独到,决定免收他的学费,让他正式成为崇一学堂的学生。

在崇一学堂,陶行知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夜以继日地追赶课程,尤其是在英文和数学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他每天到严公上先生家补习英文,废寝忘食地背诵、默写。在数学方面,他不仅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还额外为自己增加数倍的练习,力求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经过不懈努力,陶行知的学业突飞猛进,不久便在校中名列前茅。唐进贤为他的进步感到欣喜,决定免去他的膳费,让他能够专心攻读。

在崇一学堂,陶行知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培养了深厚的爱国意识和救国理想。他常常与同学讨论国家大事,研究如何救国、救民。他在宿舍的墙壁上题写座右铭:“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这句话激励了他和同学们,成为他们共同的信念。

1908年,陶行知从水南桥码头乘船赴杭州求学,开始了他人生的新阶段。临行前,他写下了《献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和教育救国的理想:

临行之时,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回首故乡,山水如画,父老乡亲,情深意长。此去杭州,求学问道,以教育救国,以知识报国。愿家乡父老,安康吉祥,愿祖国河山,繁荣昌盛。

陶行知离开水南桥后,先后在杭州广济医学堂、南京金陵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他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1917年,陶行知回国后,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致力于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水南桥不仅是一座古老的桥梁,更是陶行知先生心中永恒的记忆。它见证了陶行知从一个贫寒学子成长为一代教育家的历程,也见证了他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如今,水南桥静静地横跨在横江之上,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充满历史韵味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