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当钢琴不再“热门”:一个行业的冷暖转变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43:0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当钢琴不再“热门”:一个行业的冷暖转变

“就这样吧,以后不弹了。”听到宁峻嶙说出这句话,读初一的女儿眨了眨眼,没太大反应,像过去六年催她练琴一样,“不说很愿意,也不是很抗拒”。

六年前,当女儿还在上小学一年级时,宁峻嶙成为了一名琴童爸爸。去陪孩子上课的绝大多数是母亲,他是少有的父亲。女儿上课,他坐在一边,听老师讲指法,教乐理,自己还专门买了一本《五线谱入门》和一本《音乐理论基础》,时不时钻研,遇到不懂的就请教老师。

学琴最开始的时光是甜蜜的。学小汤二的时候,一次练完琴,宁峻嶙鼓励女儿预习,提前熟悉下节课要学的《伦敦大桥塌下来》。第一次弹奏这首曲子,七岁的女儿看着谱子,非常流畅地弹奏了出来。那一瞬间,“我觉得她在发光”。上课那天,女儿也很顺利地在老师面前弹了出来,“我特别自豪”。

还有一次,女儿练习一首基调比较悲伤的曲子,弹着弹着忽然哭了。宁峻嶙能感受到,“那一刻她投入进去,和音乐产生了共鸣”。

但那就是仅有的高光时刻了。自《伦敦大桥塌下来》之后,随着曲子难度日益提升,孩子的弹琴悟性、学习兴趣好像也“塌了下来”。

宁峻嶙感到着急,每每看到女儿弹琴折指,一首曲子练习了许多遍仍有卡顿,他总是忍不住去提醒,去纠正,和孩子的矛盾逐渐产生。很长一段时间,每逢练琴,家里就是鸡飞狗跳。

当兴趣逐渐消退、成就感越来越难获得,练琴的过程就只剩下反复地打磨,时间一长,就容易生厌。

生活在杭州的邱晓雨,女儿4岁开始学琴。像很多家长一样,她给孩子定下考级的目标,以此来督促孩子,为练琴增加动力。“如果不考级,就更不会练习了。不练习,没兴趣,又没长进,那咱们花这个教学费做什么呢?”

换了别的乐器,或许孩子没兴趣家长也就放手了。但钢琴不同,买钢琴和上课的巨大开销,让许多家长不甘心停下。邱晓雨孩子上一节课400元,钢琴是花3万多元买的日本进口卡哇伊。宁峻嶙买钢琴花了26000元,学琴六年下来,每年交的学费都得好几万。

金钱成本还是次要,更惋惜的是投入的时间。钢琴是一门每天都需要练习,稍有惰怠便会生疏的特长。为了打好基础,很多孩子从幼儿园或一年级就开始学琴,因为年龄太小,家长们大多得陪学,练琴的时候也时刻要督促。生活在青海的小鹿,儿子学琴的四年里,她全程陪学陪练,“上课和课后每天练琴都陪,日常练琴半小时到一小时”。

但硬着头皮继续,换来的只有更多的痛苦。12月底,丈夫代替邱晓雨陪上了一节钢琴课。结束后丈夫告诉她,整个过程女儿很痛苦,他作为旁听者很痛苦,老师也很痛苦。邱晓雨并非不清楚,回忆这五年的学琴经历,在她的印象中,女儿练琴是机械的,如同上了发条,家长催一下,她就动一动手指,“没有特别快乐和享受”。

许多家长有相似的痛苦——孩子练习不积极,一定要催,甚至责骂,才肯坐在钢琴前动一动手指。宁峻嶙感到痛苦又自责,“每次练琴都要吼,有时候她一边掉眼泪一边弹”。

练琴不快乐,最显而易见的结果是进步缓慢,甚至原地踏步。邱晓雨发现女儿常常节拍搞错,谱号记不准,“有时我都听出了错误,她却浑然不知”。但她总怀着希望,“练着练着也许就有兴趣了”。

在女儿刚开始学琴的时候,宁峻嶙脑海里也总浮现着一个幻想——周末的午后,他躺在阳台的椅子上,阳光沐浴着客厅,女儿穿着漂亮的蓬蓬裙,弹着舒缓的钢琴曲。学了几年之后,他发现这个幻想几乎不可能实现。曲子响起来的瞬间,一切确实如同想象,“但过了30秒,声音卡顿,就知道弹错音了,又折指了”。

随着年龄和曲目难度提升,更让人窒息的是主科学业的压力。上了初中,为了备战体育中考,每周末宁峻嶙都要带女儿去游泳馆练习游泳。如此一来,练习钢琴的时间更少了。

孩子没时间、没兴趣,家长又费钱、又费神,亲子之间的关系还受影响,钢琴彻底成了鸡肋。

几年前,宁峻嶙在上海置换了房子,房贷成为家庭每个月巨大且必需的支出。换房之前,他很少觉得让孩子学琴、学网球贵,后来还贷压力下,“学钢琴总归是一笔开销”。

当年,他花两个月时间和妻子讨论要不要买琴、要不要学琴,数年来坚持陪练,长久的时间付出,到了说放弃的时候,只花了几句话。宁峻嶙最大的感受只有疲惫,“没有力气有其他情绪”。

他想去机构退费,得知只能退60%,如果不退费,可以改学声乐。于是他又让女儿去学了一年的唱歌。家里那架陪伴了女儿六年的黑色钢琴,用白色的防尘罩遮了起来,搁在屋子一角,成为一件哑掉的家具。

曾经的繁荣

每个让孩子学琴的家长,最开始的设想都是美好的。

宁峻嶙所在的小区,连着好几年的夏天,都有琴行在小区广场搭建台子,举行“消暑大会”。琴行的孩子们身着长裙和小西装,轮流上台,有模有样地弹奏钢琴,台下围了一圈圈家长。有一回,宁峻嶙下班经过,忍不住驻足听了一会儿,萌生了让女儿学琴的念头。

从小,宁峻嶙就对钢琴怀着一股向往和执念。他在河北县城长大,八零后的童年时代,电视上的音乐点播节目经常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王子穿着一袭白衣弹奏《梦中的婚礼》,弹《水边的阿狄丽娜》,他从来都听不腻。后来看周星驰主演的《国产凌凌漆》,同样一身白色西装,嘴里叼着一支永远掉不下去的烟,眯着眼弹《李香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他观察自己的手指,修长灵活,觉得这是一双“天生适合弹琴的手”,但在那时候,“整个县城也不一定有一台钢琴”。

让女儿学琴,成为他梦想的延续。

绝大多数琴童家长都是小时候没条件,等自己有能力了,不想让孩子也遗憾。在他们心中,钢琴不仅是一门特长,也蕴藏着某种通往更上层生活的可能性,学钢琴既能彰显品位又能暗示财富,于是成为中产家庭的普遍选择。

和学区房一样,钢琴行业也曾极其火热。前几年,琴行像雨后春笋一样,宁峻嶙小区里时不时出现新开张的琴行的宣传单。家楼下的琴行门口,经常排队坐着等待上课的孩子。

今年30岁的马佳琦,2016年刚大学毕业,就在南京一家琴行做钢琴老师。入职的第一天,老板跟她说,有三个学生要报名,让她开一节试听课,“能立刻报名的话,学生就是你的了”。半天不到,她就收获了三个新生。这并非个例,许多刚开张的琴行,短短一段时间,学生就能招满。

宁峻嶙记得当时小区周围好几个琴行招生时,“优秀老师的时间都要靠抢的”。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录音艺术专业,在石家庄做钢琴老师十余年的闫荷,形容当时学钢琴的热潮,“试听转化率是100%”。

2016年马佳琦从师范院校的音乐系毕业,刚入职月收入就能过五千,“日子过得风生水起”。那时候钢琴课收费普遍是一节课100元,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