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冬季心肌缺血高发,专家解析5大危险时刻与科学预防要点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15:3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冬季心肌缺血高发,专家解析5大危险时刻与科学预防要点

随着冬季的到来,心肌缺血患者需要特别警惕。据统计,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是心肌梗死(简称心梗)的高发期,寒冷天气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近期进入心梗抢救高峰期,绿色通道每天至少处理一例心梗病例,甚至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中招。因此,冬季是心肌缺血患者需要格外重视的时期。

01

为什么冬季心肌缺血高发?

冬季气温下降,人体为了保持正常体温,血管会收缩,导致血管阻力增大。尤其是冠状动脉供血量会减少,心脏的负担也就加重了。此外,冬季人体出汗少,水分摄入不足,血液容易变得粘稠,加上低温下血小板活性增强,血液更容易凝集形成血栓,从而引发心梗或脑梗。

气温降低还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特别是在清晨,夜里气温低,体表血液循环慢,心脑血管疾病容易被诱发。研究显示,气温每下降1℃,心梗的发生风险就增加2%。因此,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需要特别关注。

02

冬季养生指南

起床要慢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昼夜温差大,尤其早上寒冷,需要格外注意。中老年人起床时“懒”一点,更有利于健康。正确的做法是睁开眼在床上躺5分钟,起来后坐1~2分钟,然后再下床。注意,赖床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

适度运动

冬季室内外温差大,进行剧烈运动会使心肌供氧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出现供氧不足、心脏缺血的情况,严重时可能会诱发心肌梗死。因此,冬季锻炼要“懒”一点,不可过于激烈。建议每天活动锻炼30-45分钟,运动强度保持身体耐受即可,不可过度锻炼。推荐散步、室内瑜伽、太极拳等不太激烈的运动。

注意保暖

寒冷的冬季,人体会因为寒冷刺激而出现心脑血管收缩,因此要注意保暖,这样能有效预防心梗脑梗。在秋冬季节过渡期间,做好保暖,加强胸部保暖,也要保护颈部,保护好脚腕,防止寒气入体,避免心脑血管受到寒冷的刺激。

健康饮食

生活中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增加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摄入;多吃清淡的食物,保证每天的餐食容易消化;注意控制食用油腻、刺激辛辣的食物;吃饭要细嚼慢咽,纠正不良的进餐习惯。同时,冬季肠胃养护,要注重防寒保暖,避免腹部、背部受凉,注重饮食健康,营养均衡,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的果蔬及优质蛋白质的鱼类、肉类、蛋类等,切忌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少吃辛辣食物。

保持良好心态

冬季应注意控制情绪,避免紧张、焦虑、恼怒、思虑过度等不良情绪影响,尤其是老年人,可多参与社区文体活动,晒晒太阳,也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书法、画画、乐器演奏等。

03

特别注意事项

5个危险时刻

冬天是心梗高发期,预防心梗要特别注意5个重要时刻:

  1. 寒冷时刻:研究显示,气温每下降1℃,心梗的发生风险就增加2%。寒冷刺激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对血管中粥样硬化斑块的冲击力增加,容易导致斑块破裂,心梗发作。

  2. 排便时刻:临床上因便秘导致心梗的老年患者并不少见。用力排便时,腹内压会增高,血压迅速上升,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引发心梗。建议冠心病患者或中老年人在排便时不要过于用力,如果出现排便困难,可以通过用药等方式辅助。此外,平常要多吃一些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薯类、水果等),促进胃肠道蠕动。

  3. 激动时刻:人在生气、愤怒、紧张等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通常指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增加,会引起血压升高,容易导致心肌缺血,同时,心率加快会加重心肌缺血或诱发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进而导致心梗。因此,保持心态平和是保护心脏的重要方法之一,放松心情、控制情绪、避免急躁、切忌暴怒,有助于避免心梗的发生。

  4. 暴饮暴食时刻:人暴饮暴食之后,血液大量流向胃肠道,心脏供血相对减少,冠脉缺血会加重。尤其是酒精会引起大脑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诱发冠脉痉挛。此外,摄入大量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后,血脂水平会快速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流速度缓慢,也容易形成血栓,引发急性心梗。

  5. 洗澡时刻:人洗澡时全身血管扩张,皮肤和肌肉的血流增加,心脏血流则相对不足。再加上长时间处在密闭环境中,很容易引起人体缺氧。所以,冬季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与体温相当或以感到舒适为宜,时间不宜过长。心脏病患者要避免蒸桑拿。

心梗预警症状

从临床经验来看,通常50%-80%的患者在心梗发作前会有一些预警症状,其中最典型也最常见的就是心绞痛。患者大多是在运动时、少数可在静息和夜间出现心绞痛,同时还会伴有烦躁不安、大量出汗、恐惧胸闷、低血压,或有濒死感等。心绞痛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或胸闷不适,通常出现在心前区、胸部正中,手掌大小的范围,可表现为压迫感、紧缩感和烧灼感,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安静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3-5分钟疼痛症状会慢慢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与老年人不同,年轻患者心梗前往往没有心绞痛症状,可能感觉到胸痛是非持续性的,有短暂的胸闷或胸部不适,其心梗症状与其他疾病症状相似。而且,大多数年轻人都没有心脏病史,所以若得不到及时救治更可能发生猝死。

除了心绞痛之外,有一些其他部位的疼痛,也可能是心梗前兆:

1.颈部、咽喉、下颌(腮)痛:心肌缺血后产生的疼痛感会刺激神经中枢,但神经中枢对相同脊髓段的分布定位不清,从而出现这类放射痛。

2.胸骨后、向左肩及左臂内侧放射痛:心脏在身体左侧,疼痛呈现钝痛,局限于前臂内侧,放射到小手指和无名指。

3.上腹部不适:迷走神经受到心肌缺血刺激,出现胃肠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等,尤其是与活动相关时,但通常患者上腹部没有压痛,此症状易与消化道疾病混淆。

4.胸骨后、向颈部、右上肢内侧放射痛:与心梗导致的神经牵涉痛相关。

5.牙龈疼:与牙周疾病、牙本身疾病所引起疼痛不同,其表现为阵发性、突然性,通常有诱发因素,比如过度劳累等。

6.左肩、双臂内侧痛:这种疼痛也与心梗导致的神经牵涉痛相关。

7.后背(肩胛间区)痛:痛觉神经的传导来源一样,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导致的。

在现实生活中,心梗还有很多不典型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甚至可能是“无症状”,可直接表现为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等灾难性事件。

冬季是心肌缺血的高发季节,患者需要特别重视日常保健。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和科学预防,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平安度过寒冷季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