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宫廷美学:从服饰到建筑,从绘画到宫廷生活
明代宫廷美学:从服饰到建筑,从绘画到宫廷生活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文化艺术成就璀璨夺目。从服饰、建筑到室内设计和绘画,明代美学影响深远,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对东亚其他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带你领略明代宫廷美学的方方面面。
说起「明代」,你首先想到什么呢?
朱元璋,放过牛出过家的传奇皇帝;
锦衣卫,没有感情的政治斗争工具;
抗倭寇,全军皆狠人的“戚家军”;
……
虽然内外交织的抗争停不下来,但在文化艺术上,明代却孕育了给后人无尽滋养的宝藏。你知道明代有多出圈么?《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有三本出自明代。
图/《西游记》彩绘
明朝——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尤其是文化方面,继承综合了唐宋元三朝的文化精粹,被韩国、朝鲜、日本等众多亚洲国家所崇尚承袭。
明朝服饰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明朝服饰属于汉服体系,在推翻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代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如移民垦田、奖励开荒、推广桑棉种植等,这为明代大规模地改革冠服制度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条件。洪武年间朱元璋建立了严格的的服饰等级制度,“ 上承周汉,下取唐宋 ”,对服饰制度作出了新的规定。这套服制的厘定,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效仿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
至于宫廷服制则参考宋代的冠服制度拟定皇后冠服,北宋《太常因革礼》对当时的皇后礼衣制度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袆衣,深青织成为之,文为翚翟之形,素质五色十二等。素纱中单,黼(fǔ)领,罗縠(hú)褾(biaǒ)襈,褾襈皆用朱色。蔽膝,随裳色,以緅(zōu)为领缘,用翟为章,三等。大带,随衣色,朱里,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素组。以青衣革带,青韈(wà)舄(xì),舄加金饰。
图 | 明·仇珠《女乐图》局部
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六采,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长丈四尺五,首广一尺;小双绶,长二丈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受册、助祭、朝会诸大事则服之。
图 | 明·仇珠《女乐图》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明代冠服制度在宋朝基础上于洪武二十四年皇后礼服冠为九龙四凤冠,配以翟衣等,此后一直沿用。永乐三年,对冠服制度又做了详细的规定。
皇后常服定为双凤翊龙冠、霞帔、大衫等;定礼服冠为翠龙九条、金凤四只的九龙四凤冠。正中有一条龙口衔大珠,下垂珠结;其余的龙均口衔珠滴,翠云四十,大、小珠花各十二,翠钿十二,三博鬓等。这也是对宋朝服饰的全面恢复。在形制上沿袭了唐代的一些特点,而在样式、纹样等方面则继续采用从周朝到宋朝的服饰中的规定。明朝皇帝、宗室、平民的服饰有着等级森严的区别,这种制度的传承,也是对宋朝服饰延续起到了很好的稳固发展作用。
礼服
●皇后冠服,以翟衣、凤冠等作为皇后的礼服。
● 洪武时期对冠服制度进行了修改,定皇后礼服为、凤冠、翟衣、中单等。
明朝皇后的翟衣像
●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着凤凰,凤冠造型庄重,制作精美,而且每个饰件也非常奢华,采用了花丝、点翠、镶嵌、穿系等工艺,其中最讲究和最麻烦的就是点翠。要先用金、银片按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个槽,在中间部位涂上胶水,再把从翠鸟身上拔取的羽毛镶嵌在座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
●翟(zhai)衣也读翟(di)衣。翟衣在明朝只有在朝、祭之服,皇后在受册、谒庙、朝会等重大礼仪场合才可穿着。翟衣是只有在刚刚提到的特殊场合才能穿。
● 用玉色纱或线罗制作,领、袖、衣襟等处施红色缘边,领缘织有峦纹十三个。
、
●蔽膝深青色,材质亦纻丝、纱、罗随用。正面织翟纹三行,每行两对,翟纹上下间以小轮花,一共四个。
● 蔽膝四周施青赤色缘边,饰金织或彩织云龙纹,上端缀系带一对。
●中单用玉色纱或线罗制作,领、袖、衣襟等处施红色缘边,领缘织有黻纹十三个。
●大带内外两面(表、里)均为双色拼成,一半青、一半红,垂带末端一截则为纯红。带身饰织金云龙纹样。大带垂带部分与围腰部分连成一体,垂带末端裁为尖角状,上下两边均施缘边,上边用朱色缘,下边用绿色缘。围腰部分在开口处缀纽扣一对,不饰假结、假耳。
●副带以青绮制成,其所系部位与功能无明确记载,有可能是束在大带之下,用来系挂大绶、玉佩等。
明朝建筑
明代建筑是指公元1368-1644年(明代)之间的建筑形式,明代时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晚期,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上承宋代营造法式的传统,下启清代官修的工程作法。无显著变化,但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为主要特点。
明初的建筑风格,与宋代、元代相近,古朴雄浑,明代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明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
在中国明朝时期,其设计风格与历史背景相互交织,呈现出独特的特点。明朝时期的室内设计注重艺术融合、布局合理、材料考究、色彩和图案的运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庭文化和书画品味的重视。明朝时期的室内设计风格不仅体现了时代的风貌,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居生活中的瑰宝。
皇都积胜图卷(局部)
明 佚名 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而明代家具设计也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与室内设计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家居的辉煌篇章。明清家具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紧密,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展现了高水平的设计技术。
东园图卷(局部)
明 文徵明 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朝时期的室内设计风格受到了汉唐风、宋元风和前期明代的影响,融合了不同朝代的艺术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明式风格。民宅室内常见的装饰包括壁画、石雕、木雕、漆器、织物等,以及传统的国画和书法,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虎丘十二景图》
在材料上,明朝时期室内设计家具多采用名贵木材,如紫檀木、酸枝木等,制作精良,体现了明朝时期对工艺的高度重视。地面的铺设常采用花岗石、青石板或彩色琉璃砖,装饰着彩绘图案,增加了室内的艺术氛围。
《清明上河图》卷 局部
绢本设色 ˉ 仇英(款)
ˉ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同时,明朝时期重视家庭文化的培养,室内设计常融入家训、家训碑和家训壁画等元素。所以,书画品味在明朝时期也备受推崇,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常见儒雅、文人气息。书画品味高雅,有时会在室内创造一个小型书画院,供家族成员欣赏书画作品,与贵族文化紧密相连。
《望海楼图》 明 · 佚名
画中楼阁矗立于城墙之上,下瞰大江,屋内设有雅座与眺廊,文人三五成群,有些持卷观赏,有些凭窗眺远,前方路上有骑马及挑行李还没进城门的旅客。利用原有城垣扩大成为台基,台上建楼阁。
主楼为三重檐十字脊歇山顶,斗栱单抄三下昂,昂嘴、昂面的做法与宋制是一样的「琴面昂」。山花内设虹梁,屋脊脊饰吻兽、檐椽细绘。楼之左侧突出一座四角亭,亭内有藤墩、屏风,殿内柱身高大,开间广阔。楼腰间置平坐,外护以栏杆、雁翅板。
唐、宋以后,屋顶坡度由缓变峻,在楼阁建筑上多用举折法,使得屋顶轻盈活泼,明代的城楼已有采用。本幅用界工整,青绿设色已略剥落,然屋宇脊顶之蛤粉白色颜料勾勒线条仍鲜明如故,使楼台轮廓分外醒目。
砖砌城墙基座正面开设城门道,排叉柱式城门洞,由密集排列的木柱及它所承托的梯形木构架形成。
城门墩顶建城楼平坐,城墩墙面向内斜收,四周砌垛口,其上建有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城楼,门扇为版门、直棂窗,外围有重台钩栏,游人可循设在城墙内侧的踏道直接登上城楼。在另一处有乌头门,作为进入城内殿堂的入口门。
明代绘画
《瑞雪凝冬图》
《瑞雪凝冬图》是中国明朝画家王谔的作品,高山巨石以及山下的庭院和山上的寺庙都由硬笔画出,冷峭逼人。山下远水高阔,船帆点点,落墨不多衬托了整幅绘画的冷寒的意境。
本画正上方有「钦赐王谔图书」印章,可知为明代宫廷画家王谔的作品。王谔约于1510年获得皇帝赠送此印,也可推知本图为此年或之后的创作。两层精緻的楼阁中,两位文士促膝对坐,桌案摆置象徵文人身份的青铜彝器。中景处,堤岸上的携伞文士、荷担樵夫开始活动,远景处还有船隻帆影,左侧泉水也涓涓流动,这些景况似乎暗示着严冬已过,春天即将到临的景象。
《瑞雪凝冬图》与王谔其他流传的作品风格不同,是属于独特的青绿色彩山水画:画家在山峦的轮廓线两侧,罩染了石青、石绿矿物性质的颜料,彷彿呈现冰雪消融时,峰峦逐渐露出塬来绚丽的色彩。而且画家以直向的皴笔与苔点绘成,让画作看来古拙雅致。
王谔(1462—1544),字廷直,号东原子,奉化城内西锦里(今大桥镇西锦村)。幼好读书,酷爱绘画,每见山水、花鸟、虫兽和人物等,记于心,绘于画。早年启蒙于同里画家萧风,后力学唐宋名家,尤着意南宋院体画家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反复临摹,自创新意。明弘治初,以例贡善画被举荐入朝。明孝宗赞谓:“谔,今之马远也?”奉于仁智殿,宠赐日隆。正德初升锦衣千户。正德十年(1515)冬因病归里。十五年又奉召进京。武宗卒,遂还乡,终于里。
明代宫廷生活
明代人重视元宵节,更喜欢在元宵节这天举办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宪宗行乐图》(又名《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将500多年前紫禁城内“新正吉庆多祯祥,玉楼金殿皆灯光。瑶池紫府奏仙乐,椒觞满劝分琼浆”的“闹元宵”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先来看看一张巨幅画卷,该画卷描绘了明宪宗朱见深正月十五在皇宫里庆赏元宵节游玩的各种情景。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宫廷画师绘于明代,纵36.7cm 横690cm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画面中,从早至晚的各种节目,场面均有宪宗在场,其中演出、杂技、魔术、烟花爆竹及整山灯市等场面恢宏。画中,还有在宫内设街市,模仿民间**俗放爆竹、闹花灯、看杂的情景。图中身着便服的朱见深坐在殿前围帐中,侍臣们立于两旁,殿上悬有彩灯,一派繁华。
相传,明朝时期,每逢元宵节,百官便可放假十日。但昔日假期不同于今日,为了让宪宗皇帝开心,大臣们得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玩花招,只为逗皇帝一乐。
宪宗天性喜好新鲜刺激,年年燃放的爆竹烟花,早已司空见惯,自然也提不起他多大的兴致。心腹大臣深知宪宗秉性,于是灵机一动,1485年的元宵节这天,宫中办起了民间集市。
几位太监内使扮成了卖货郎,带着新奇的玩意儿于殿前叫卖吆喝,久处深宫的皇子公主和侍卫宫女叽叽喳喳地热闹围观。
殿内百无聊赖的宪宗不禁被这嘈杂的喧闹声所吸引,于是起身探望究竟。画卷第二段,宪宗伫立在汉白玉雕的栏杆前,观望着眼前热闹非凡的景象,身旁的嫔妃也换上了颜色明艳喜庆的襦裙。
“货郎”的车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孩童们各自拿着喜欢的玩具和花灯于殿前玩耍嬉闹。宪宗见状,脸上露出了慈爱的笑容。
不远处还有传统走会表演,根据表演主题的不同可分为文武僧俗、竹马戏、外邦朝贡和钟馗捉鬼四组。
在第一组有肩扛巨笔的“文人”,有手握宝剑的“武将”,还有头戴面具的“和尚”以及宽衣长袖的“道士”。跟随其后的三人分别用拍板、笛子和鼓进行伴奏。
第二组竹马戏中,一人持幡做区隔,另两人分别敲锣和滚动花灯毬渲染气氛。中间四人扮装成刘备、关羽、张飞和吕布,上演着《三英战吕布》的激烈情节。
明朝是藩属国和外邦朝贡的鼎盛时期,走会表演的第三组一人手牵狮子在前,其余四人各自捧着奇珍异宝在后,佯装成臣服于宪宗的外国使臣,歌颂着丰年稔岁,四夷宾服的太平盛世。
走会表演的第四组则是以驱祟逐疫的钟馗为中心,他的身旁跟随着几个手执法器的小鬼,另外还有一支吹拉弹唱的乐队在前面做引导。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从货郎街市到走会表演,宪宗目之所及皆是欢腾,此刻的他似乎也暂时忘却了烦扰的朝政。
《宪宗行乐图》作为一件风俗画也是明朝都市生活的剪影,或许透过其泛黄的纸绢仍能感受到往岁的喧哗。
A R T | 艺术的知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