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上海国际插画艺术节:商业化的双刃剑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31:5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上海国际插画艺术节:商业化的双刃剑

近日,上海国际插画艺术节在国家会展中心盛大举行,作为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特色专展之一,此次艺术节开设了艺术画展、艺术书展、艺术装置、艺术市集、插画剧场、独立放映、尖峰论坛、空投计划、插画人之夜等九大板块,全方位展示了插画艺术的魅力。艺术节吸引了1800多位艺术家参与,展出1000多幅主题作品,为观众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艺术盛宴。

然而,在这场视觉盛宴背后,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浮现出来:插画艺术的商业化是否会影响其艺术价值?

插画(illustration)源自拉丁文,原意为“照亮”,即通过图片(视觉语言)辅助诠释文字内容,使文本更清晰明确以便于读者理解。唐肃宗时刊行的《陀罗尼经咒图》是目前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版画作品,插画便是以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中国,为宣传教义以配图解释经文。与中国插画历史相似的是欧洲插画的起源,最初都是应用于宗教读物,为宗教传播所服务,后随着出版业的发展,插画以配文、内页或封面的形式出现在各类出版物、报刊及杂志上。但是上述这种针对于书籍插图的定义已经有些狭隘,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插画已经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并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被广泛用于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在中国,插画可以说是与商业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艺术形式之一,便于复制化、产品化、拥有高传播性都是插画商业价值的优势体现,如今插画的盛行也与当代社交媒体的流行、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数码绘画的兴起交相呼应。

01

商业化:插画艺术的双刃剑

商业化无疑为插画艺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艺术节现场,超过400个独立摊位被装点成一个个小型的艺术展示空间,每个空间展示销售由艺术家亲自打造的周边产品,涵盖艺术创作者、独立艺术/设计品牌、相关行业组织/机构,呈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绘画、插画、动画、漫画、潮玩等。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作品大相径庭,比起古典绘画高高在上的端庄,插画艺术更像是走了一条亲民路线,它的商业化发展打破了人们对于艺术品高贵、典藏、独一无二的认知。在这个艺术市集里,作为普通人也可以购买艺术品,它是这些艺术家从自身作品出发创造衍生的各类周边产品,如装饰摆件、香氛蜡烛、艺术地毯等,小到一个印有艺术作品的钥匙扣、徽章、手作首饰等等。商业插画带动着文创产业的磅礴发展,年轻群体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这些艺术家的生存制造了一定的空间,像梵高这样在离世后才名垂青史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然而,商业化的浪潮也带来了隐忧。以《鱿鱼游戏》第二季为例,这部曾引发全球热潮的剧集,在续作中却遭遇了口碑滑铁卢。时代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资本主义的趋势正在以一种微妙而深刻的方式扼杀着艺术内涵。当艺术创作被市场导向所左右,其原有的批判性和深度难免受到侵蚀。商业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艺术的发展,而提及艺术和商业的结合,就不得不提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安迪·沃霍尔,他的出现就像是为大众撕开了一个艺术世界的口子,让更多人得以踏进这个“万花筒”中。他的系列画作《金宝罐头汤》至今仍在世界现当代美术史上有一席之地,他将商品进行艺术包装后再将其商品化,正是这种源于日常生活的元素被通过不断地复制、赋予艺术情境以展示,从而打破大众固有的思维认知,进行重构,形成了一次完整的艺术传播,使大众认识并记住了他。

02

案例分析:安迪·沃霍尔与波普艺术

安迪·沃霍尔是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完美诠释了艺术与商业的复杂关系。通过借用广告、名人文化、大众化商品、电视、电影、漫画书和海报中的意象和视觉语言,波普艺术家模糊了“高级”和“低级”艺术之间的界限。因此,他们将艺术民主化,使其触手可及大众。波普艺术家对消费文化的兴趣也导致了艺术概念的重新诠释,在某种程度上,艺术经历了商品化的过程。波普艺术家将消费主义的图像融入他们的作品,而他们的作品本身又成为了艺术市场中的商品。因此,艺术成为了一种可以像其他任何物品一样购买、出售和消费的产品。

沃霍尔的作品《金宝罐头汤》就是这种理念的典型体现。他通过重复的图像,展现了工业生产的机械性,同时也暗示了消费社会中商品的同质化。然而,这种商业化倾向也引发了对艺术本质的质疑。沃霍尔的作品究竟是对消费主义的批判,还是对商业逻辑的迎合?这个问题至今仍无定论。

03

中国插画艺术的商业化现状

在中国,插画艺术的商业化进程呈现出独特的面貌。一方面,年轻一代插画师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迅速崛起,他们的作品在商业项目中频频亮相,从广告、包装设计到文创产品,插画艺术无处不在。另一方面,一些艺术家在商业成功的同时,也在努力保持艺术追求。例如,本次参展的艺术家巴鲁不加酱,其代表作之一是以中国道教神仙钟馗的形象为例,秉承了传统中国绘画中的线条、色彩及写意的风格并融合了西方绘画中的构图及设计技巧,辅以中国书法字体、印章表达幽默、反讽的中国传统民间传说或是现当代社会下的生活化场景内容。

然而,商业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艺术节现场,一些观众表示,部分作品过于追求商业效果,缺乏深度和创新。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思考:在商业化的浪潮中,插画艺术如何保持其独立性和艺术价值?

04

思考与展望

插画艺术的商业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艺术家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又可能侵蚀艺术的纯粹性。在未来的道路上,如何平衡商业与艺术的关系,将是插画艺术家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或许,正如一位参展艺术家所说:“商业合作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资金支持,但艺术家应该保持独立思考,不被商业逻辑所绑架。只有这样,插画艺术才能在商业的土壤中茁壮成长,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