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局发布:2024机场建设成绩单
中国民航局发布:2024机场建设成绩单
2024年,中国民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0亿元,连续5年超千亿,再创历史新高。这一亮眼的成绩单,不仅展现了中国机场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更体现了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建设成就: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2024年,中国民航落实“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建设和“两重”“两新”任务部署,76个民航项目整体开工率87%。全年安排民航发展基金基建投资补助及贷款贴息331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55.6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170亿元。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年新增跑道5条、机位25个、航站楼面积1.9万平方米,运输机场总数达263个,总容量达15亿人次。首批管制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全面开工,“十四五”航管雷达、天气雷达网工程、通信网扩容项目稳步推进,全年净增扇区12个、航路航线45条、里程8349公里。
深圳机场:迈向世界一流
深圳机场在2024年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6000万人次,从春运期间刷新单日客流量纪录(20.8万人次),到10月份创下单月旅客运输量新高(566.7万人次),再到12月单日出入境航班量创下历史新高(200架次)。
在国际航线方面,深圳机场新开、恢复了至墨西哥城、开罗、维也纳、布达佩斯、利雅得、马德里等12条国际客运航线,加密了10条国际客运航线。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通航点超过45个,航线网络覆盖全球五大洲的31个国家和地区。
深圳机场还注重服务品质的提升,2024年在国内机场率先试点推出乘机码“一证(码)通行”服务,T3航站楼和卫星厅自助登机闸机全面实现刷脸登机功能。深圳机场第三次获得SKYTRAX全球“五星机场”认证,获评ACI亚太地区4000万级以上“最佳机场”等国际奖项。
广州白云机场:打造全球最大单体机场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项目于2023年3月开工,预计2025年12月底具备通航条件。建成后,白云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将达到1.2亿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380万吨,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单体机场。
T3航站楼采用集中式主楼+指廊式构型,由主楼、东南指廊、西南指廊、东北指廊、西北指廊组成。项目绿色建材使用比例达到70%,有望成为全国领先的绿色三星航站楼。
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是中国民航、广东省和广州市的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537.7亿元,主要新建T3航站楼,西二、东三两条跑道,综合交通中心,以及T2航站楼东四、西四指廊。完工后,白云机场客货吞吐规模将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从数量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内城市开始谋划第二机场。深圳、南京、重庆、广州等城市都在积极规划建设第二机场。这轮“第二机场”建设有何新趋势?双机场格局又会对城市产生哪些影响?
机场是门户枢纽的标配,体现城市能级和影响力,能促进临空经济等产业聚集,被视为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新建第二机场可以增加民航保障容量,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包括刺激一部分新增旅客,但主要还是释放原有被抑制的旅客出行需求。
事实上,不只是广州,整个珠三角区域内空域资源都相对紧张。“深圳由于靠近香港,在空域资源这方面的增量是非常有限的。”郭佳告诉我们,深圳宝安机场位于深圳西部,惠州平潭机场则距离深圳东部区域更近,有助于分担深圳的国内客流,也可以将空域资源更多用在开拓国际客运和货运航线方面。
双机场的意义不仅在于“减压”,两位专家都提到了地方希望通过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考量,以及通过第二机场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
未来展望:持续高质量发展
2025年,中国民航业将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预计运输总周转量将达到161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7.8亿人次、货邮运输量950万吨,行业盈利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民航局将继续推进数智化绿色化转型,一体推进科教人才工作,促进国产民机健康发展,推动构建现代航空产业体系。同时,着力打造世界一流航司、一流机场、一流空管、一流保障企业,持续提升民航服务品质,持续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中国机场建设的持续发展,中国民航业将在全球航空运输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