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研发新术式,肺结节治疗实现精准低辐射
协和医院研发新术式,肺结节治疗实现精准低辐射
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近日在恶性肺结节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通过将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消融术与术中二维透视(DSA)技术融合,不仅提高了治疗的精准度,还有效减少了患者的辐射暴露。这一创新性研究得到了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的支持。
胸外科、麻醉科团队共同查看患者的3D影像重建图
2023年,患者刘女士在体检中发现肺部多发结节。今年7月,她在协和医院胸外科复查时,发现结节不仅增大,实性成分也有所增加。其中最大的两个结节分别位于右肺上叶和下叶深部,直径达8.5毫米和12毫米,早期肺癌的可能性较大。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消融、放疗等方式治疗肺部恶性结节。协和医院胸外科徐源主治医师指出,对于直径大于8毫米的肺部结节,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性质,对影像学表现高度疑似癌症的肺结节,建议进行切除。然而,刘女士的肺结节位置较深,如果采用手术治疗,会同时损伤两个肺叶,影响呼吸功能,降低生活质量。因此,在医生的建议下,她选择了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肺结节消融术。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肺结节消融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尤其适合老年患者和肺功能不全者。与经皮穿刺消融相比,这一技术出现气胸、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更低,且可以直达肺部深处的病灶。但这一技术也存在精度不高的问题。由于人体的呼吸运动会导致肺结节的位置不停变化,仅依靠电磁导航引导时,消融术的准确率只有约60%。虽然术中联合CT可以将准确率提升至90%—95%,但会增加手术时长和辐射剂量。
为解决这一难题,协和医院利用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复合手术室,创新性地将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与术中DSA技术联合,实现更低辐射剂量下的精准引导。手术团队通过多次演练,探索出安全专业的护理流程,并制定了个体化的通气策略,以最大程度减少呼吸运动对结节位置的影响。
手术过程中,徐源主治医师按照术前计划的路线,在电磁导航引导下,将支气管镜探头精准推送至结节附近。临研所诊疗新技术研发平台刘群影像技师操作锥形束CT对肺部进行360°旋转扫描,获取麻醉后的三维影像数据,并利用DSA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清晰地将重建肺结节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投射到DSA上。在DSA和电磁导航系统的融合指引下,徐源再次微调支气管镜探头的位置,精准到达病灶后,取出导丝、置入消融针、实施消融治疗,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手术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支气管镜下未见出血、气胸等并发症。不到3小时,手术圆满完成。术后2小时,刘女士就可以下床活动,术后一天便顺利出院。
胸外科徐源(右)、麻醉科汤博(左)在手术中
两个肺结节的消融前后对比图:左侧均为恶性肺结节CT影像;右侧均为消融术后第一天的CT影像,消融范围覆盖病灶
胸外科李单青主任表示,新术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麻醉科手术室、临床研究病房、临研所综合办等多部门的通力协作。这一临床研究可以较好地实现肿瘤局部控制,尤其适用于因各种原因无法耐受手术、或手术无法解决所有病灶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