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杀青”到修复:古籍保护的传承与创新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34:2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杀青”到修复:古籍保护的传承与创新

“杀青”一词,源自古代竹简制作工艺,指用火烤竹青,去除水分,便于刻字并防止虫蛀。这一工序,不仅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也象征着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在现代古籍修复中,虽然直接使用“杀青”工序的情况较少,但其蕴含的保护理念和技艺仍在传承。

在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王斌正聚精会神地修复一本清代古籍。她用镊子轻轻揭起残损的书页,用毛笔蘸上特制的浆糊,小心翼翼地修补缺损部分。从事古籍修复10多年来,王斌用双手复原了一本本承载着文明记忆的古籍。

“古籍修复是件苦活、细活、安静的活。”王斌说。每一道工序都要小心翼翼、屏息凝神。从查看破损情况到制定修复方案,再到清洗、配纸、修补、锤平、修剪、压实、装订……整个过程前后有几十道繁琐工序。

修复一本古籍,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王斌回忆起修复清乾隆年间《御制盛京赋》的经历:“为清除书页上的铁锈斑点,我几乎用尽了所有办法。那段时间我经常睡不着觉,反复试验,最终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让书上的斑点变浅甚至消失。”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古籍修复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自2007年我国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像王斌这样的修复师已从不足百人增至数千人。2014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辽宁传习所”在辽宁省图书馆挂牌成立。在传习所老师的带领下,辽宁省图书馆建立起一支业务精深、老中青结合的修复人才梯队。

然而,古籍修复事业仍面临诸多挑战。据统计,全国古籍修复人才不足百人,而待修复的古籍数量庞大。此外,修复技艺的传承也面临困境。许多修复师都是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学习技艺,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随着老一辈修复师的退休,技艺传承出现了断层。

面对这些挑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古籍修复的队伍。王斌正带着“95后”修复师李明一修复一本《大唐纪功颂》。她还经常前往鲁迅美术学院,为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学生授课。“只有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古籍、爱上古籍,才能让古老的中国文化充满生命力。”王斌说。

古籍修复,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份责任。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凝聚着古人的智慧结晶。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