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广高铁350km/h高标运营区段,背后的夜间“高手”!
武广高铁350km/h高标运营区段,背后的夜间“高手”!
2024年6月30日,京广高铁武(汉)广(州)段正式实现350公里/小时常态化运营。这一成就的背后,凝聚着无数铁路人的智慧与汗水。在武汉局集团公司,有一群被称为“高手”的铁路职工,他们以高标准、高技艺和高度的责任心,在夜间完成了一项项关键任务,为高铁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夜间的“高手”:接触网工
2023年11月13日深夜23时30分,武汉站至乌龙泉东区间内,武汉供电段作业人员集结列队,现场灯光划破夜空,标志着达速350公里/小时施工的序幕正式拉开。
京广高铁武广段自2009年12月26日开通以来,经过近15年的高负荷运转,要重新达到350公里/小时的运营速度,必须对供电设备进行全面升级。武汉供电段经过多次专题研讨会,确定了4个专项设备更换任务,合理配置施工资源,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从2023年11月23日起,累计完成天窗作业187次,作业时长超过1000小时,成功更换了6794套定位支撑装置、5140处弹性吊索线夹、275处中心锚节以及3个整锚段线索。经过14轮次的1C和4C检测,设备优良率达到了100%。这些成绩,都是在长达半年的一个个不眠之夜中取得的。
“施工后,该区段历史存在的弓网接触力波动较大和燃弧问题明显改善,接触网动态参数满足受电弓安全运行要求,弓网取流质量良好!”在今年5月底的施工总结会上,武汉供电段交出了一份鼓舞人心的答卷。
夜间的“高手”:动检司机
6月4日8时51分,55312次复兴号动车组稳稳停靠在武汉站8道,标志着京广高铁武广段350公里/小时动态检测试验任务圆满完成。自3月1日开始逐级提速试验以来,武昌南机务段全力以赴做好动态检测、安全评估以及高标运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共承担了98趟试验列车的值乘任务,为京广高铁武广段的高标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确保白天高铁的正常运营,试验列车基本都在夜间发出,清晨返回。该段统筹做好方案制定、风险研判、安全卡控、安全评估准备等重点工作,全面梳理线路资料、设备设施情况以及动态检测轮廓计划,精心挑选6名优秀动车组司机和14名添乘人员,固定参与检测任务。
按照“变化即风险”的原则,对动态检测期间可能面临的风险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制定了12项差异性风险管控措施。坚持每趟梳理试验变化项点,制定下发《武广达速一日一卡控操纵提示卡》,组织全体乘务组熟悉检测内容,充分做好预想,强化现场盯控。
“时速350公里意味着列车每秒前进97米,这对司机的心理素质、作业标准、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次次的‘昼伏夜出’,为的就是旅客安全出行、温馨出行、体验更美好。”高铁司机“尖兵班”班长余龙年在圆满完成动检任务后总结道。
夜间的“高手”:动车组机械师
当夜间最后一趟高铁回到武汉动车段,这里就开始了通宵达旦的忙碌。武汉动车运用车间作为高标运营动车组运用检修的主要部门,地勤机械师们持续做好高压牵引、走行部、车门车窗等关键部位的重点检修和试验,对动车组空调系统、车内服务设施进行全面整治,对座椅、卫生间、电茶炉、广播、车显、智能交互终端等进行精调细修,做好远程数据盯控,做好重点部位的跟踪检查,全部检修作业下来,一夜的微信步数能达到将近20000步。
同时,在此次提速的标杆列车上,武汉动车乘务车间实行随车机械师双人值乘,值乘途中严格落实作业标准和要求,通过监控屏加强对动车组运行状态监控,特别是关键部件的实时温度的监控,发现异常及时处置;加强巡视检查,重点做好对刮雨器、玻璃和受电弓的检查;途中加强异音、异响的监听,发现异常及时处置,全面保障高铁列车运行安全和旅客的良好乘坐体验。
夜间的“高手”:信号工
为全力确保京广高铁武广段按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今年3月份以来,武汉电务段同样在夜间,利用15个天窗,进行武广无线闭塞中心RBC1至RBC9共计9套无线闭塞中心RBC软件换装及试验。
RBC为列车高速安全运行提供了保证,被大家形象的称为高铁的“最强大脑”。武汉电务段RBC机房设备管辖覆盖京广高铁武汉站到广州南站968.57 公里,除了本段管辖以外,还包含了广州局长沙电务段、衡阳电务段、广州电务段三个外局单位管辖,涉及线路里程长、施工配合难度大。
为确保施工过程万无一失,武汉电务段提前对配合施工盯控方案、安全措施、作业内容、功能试验等进行周密布置,严格把控新旧RBC软件安装、调试,倒机切换试验等重点环节,全力为京广高铁武广段350公里高标运营安全护航。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