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南京保卫战:蒋介石的决策与8万守军的浴血奋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南京保卫战:蒋介石的决策与8万守军的浴血奋战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m.sohu.com/a/826487396_121200366/?pvid=000115_3w_a
2.
https://www.sohu.com/a/801128027_588218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TVM2E10556B2DR.html
4.
https://m.163.com/dy/article/IR7F2GDO0553DEVX.html
5.
https://m.163.com/dy/article/JKTVM2E10556B2DR.html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4%BA%AC%E4%BF%9D%E5%8D%AB%E6%88%98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4%BA%AC%E4%BF%9D%E8%A1%9B%E6%88%B0
8.
https://m.krzzjn.com/show-404-141694.html
9.
http://www.1937nanjing.org/kanzhanlishi/kangzhanwenhua/2020/0826/3182.html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打响。这场持续了13天的战役,不仅是淞沪会战后的重要延续,更是中国抗战史上极具争议的一笔。当时,蒋介石决定固守南京,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军事战略与外交考量。

01

决策背景:坚守南京的战略考量

淞沪会战后,国民政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后,日军沿长江向南京推进。此时,蒋介石决定坚守南京,这一决策基于多重考虑:

首先,南京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蒋介石希望借助首都保卫战,向国内外展示中国抗战的决心。

其次,从军事角度看,南京城防工事已具规模,据估计可以坚守相当一段时间。当时负责南京防务的唐生智也认为,凭借现有工事和兵力,至少可以坚守一个月。

更重要的是,蒋介石希望通过坚守南京,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干预。当时国际联盟和九国公约会议正在讨论日本侵华问题,蒋介石期待通过南京保卫战影响国际舆论,促使西方国家采取行动。

02

军事部署:8万守军的艰难抵抗

1937年11月24日,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部司令官,负责南京防务。唐生智迅速展开防御部署,将8万余兵力分为三个防守区域:

  • 雨花台、中华门方向由第87师和第88师防守
  • 紫金山、光华门方向由教导总队和第71军防守
  • 下关、浦口方向由第78师和第72军防守

12月1日,日军开始对南京外围阵地发起攻击。中国守军依托城防工事,顽强抵抗日军的进攻。在雨花台阵地,第87师和第88师凭借坚固工事,多次击退日军进攻。在紫金山,教导总队和第71军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多次击退敌军。

然而,日军凭借空中优势和重炮支援,逐步压缩中国守军的防御范围。12月10日,日军对南京城发起总攻。在光华门,中国守军实施“人弹战术”和“手榴弹战术”,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日军第9师团第3大队大队长伊藤少佐在战斗中阵亡,日军攻势一度受阻。

03

国际反应:绥靖政策下的无奈

蒋介石坚守南京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吸引国际干预。然而,当时的国际形势并不乐观:

  • 西方国家忙于应对西班牙内战,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
  • 美国因经济危机自顾不暇,不愿卷入东亚冲突
  • 英国保持中立,法国表示无能为力

虽然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国际联盟和九国公约会议上积极申诉,但并未获得实质性支持。德国大使陶德曼的调停也因日本的强硬态度而失败。

04

历史评价:一场值得尊敬的战役

南京保卫战最终以中国守军撤退告终。12月13日,南京沦陷。然而,这场战役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纽约时报记者F.提尔曼·杜丁在报道中写道:“攻城战斗中双方的伤亡无疑都很严重,中国方面的伤亡则更重。双方在城墙周围用机枪凶猛的对射,中国军队在城墙上开火,在很多情况下阻止了城外的日军。而日军则加强炮火轰击和飞机的轰炸,是中国军队一次次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日军快速推进的步伐。”

日军司令松井石根在日记中也承认:“守城的士兵抵抗极其顽强。因为我炮兵也无济于事,估计攻城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如果守城部队顽强死守南京城的话,南京城本来是难以攻克的,为此,我痛切的感受到在防守中人的因素最重要啊!”

南京保卫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中国守军在装备劣势下展现出的顽强抵抗精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也为后来的抗战树立了榜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