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团队破解腐殖酸肥高效生产难题
重庆大学团队破解腐殖酸肥高效生产难题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王永忠带领团队成功破解了腐殖酸肥高效生产的难题。他们通过对堆肥过程中接种量、底物粒径和通风量等因素的研究,确定了最佳发酵参数,实现了腐植酸产量高达356.9 mg/g的新纪录。这一突破不仅提高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肥料的效率,也为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化肥被誉为粮食的“粮食”,在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不当或过度使用化肥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增强以及食品安全性下降。因此,开发绿色、可持续的生物肥料成为农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生物肥料,又称微生物肥料,是以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为核心,使农作物获得特定肥料效应的一类肥料制品。它不仅能够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还能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农业成本。此外,生物肥料还能减少农作物对有害物质的吸收,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安全。
近年来,我国生物肥料行业快速发展。据统计,2015年我国微生物肥料产品的登记数量为928个,而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激增至9414个。生物肥料的销售额和销售收入持续上升,行业整体运营状况良好。研究显示,生物肥料可使作物增产20%~60%,同时改善作物和农产品的品质,为农民增收。
王永忠教授团队的研究聚焦于堆肥过程中关键参数的优化。他们以稻草为堆肥底物,分别研究了接种量、底物粒径和通风量对生物合成腐植酸的影响。通过实验,团队确定了生物合成腐植酸的最佳发酵参数:接种量20%,基质粒径0.83 mm,通风量0.3 L/kg DM/m。在这些条件下,腐植酸的产量达到了峰值356.9 mg/g。
这一突破不仅提高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肥料的效率,也为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农业废弃物被有效利用,同时减少化肥使用,实现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