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节特稿:职业病目录新增精神障碍,警察健康保障升级
警察节特稿:职业病目录新增精神障碍,警察健康保障升级
随着警察节的临近,我们不仅要向英勇的警察致敬,更要关注他们的职业健康。警察在执行任务时,除了面临身体上的危险外,还可能遭遇各种潜在的健康威胁,比如在处理高风险案件时可能接触到传染病源。为了保障警察的健康与安全,相关部门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提供必要防护装备以及建立完善的健康监测体系。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幕后英雄是如何得到全方位保护的吧。
警察职业健康风险
警察作为社会治安的重要维护者,每天都在承担着高应激、高对抗、高危险的工作。他们不仅要面对犯罪分子的威胁,还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警察仅在任职头三年内耳濡目染的凶杀、丑恶、枪击等场面,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或者感受到的还要多得多。特别是一些刑警,要时时面对凶杀现场并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长期处在高度危险、高度紧张的状态中,随时有负伤或牺牲的可能。因此,在所有应急性的职业中,警察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应该说是无可争议的高居首位。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使得警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压力对人的身体能造成一连串的破坏,不仅会引起心脏等疾病,而且会干扰人的认知程度,降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甚至致命。在行为上,轻者表现为饮酒、吸烟的频率明显增加,抱怨情绪严重,不遵守纪律,易与人争执等;重者表现为酗酒、嗜烟、事故频发、违纪违法等。在工作上,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厌烦疲劳感增加,缺乏激情与创造性,工作效率降低,情绪不稳定,无法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估,甚至会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在生活上,警察的职业决定了与家人聚少离多,不能对家人尽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家庭不和、离婚率高、与子女亲人关系紧张。
政策保障
为了应对警察职业健康风险,国家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2024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对《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目录》由原10大类132种职业病调整为12大类135种职业病(包括4项开放性条款)。其中,特别新增了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类别,将创伤后应激障碍列为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主要针对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这一调整体现了国家对警察等职业群体健康权益的重视。
此外,内政部和警政署也采取了多项措施,以改善警察的工作条件和健康状况。例如,将警察超勤加班费由原本的每人每月新台币1万7,000元提升至1万9,000元。同时,制定勤休新制,限制每月超时服勤时数,并修订《警察机关超勤加班费核发要领》,使加班补偿更贴近勤休新制之需要。这些措施旨在减轻警察的工作负担,保障他们的休息和健康。
具体措施
除了政策层面的支持,还需要采取具体措施来缓解警察的心理压力。首先,应建立警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问题。其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鼓励警察在遇到困扰时寻求帮助。同时,开展压力管理培训,帮助警察学会应对压力的技巧和方法。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团队建设活动、提供休闲娱乐设施等方式,促进警察的身心健康。
未来展望
警察的职业健康保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警察自身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更多保障措施的出台,为警察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警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在维护社会治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在这个警察节前夕,让我们向所有坚守岗位的警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你们的健康和安全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