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冬至:八首诗词里的冬日韵味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35:0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冬至:八首诗词里的冬日韵味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承载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内涵。从唐代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冬至十一月中》到宋代龙辅的《冬至》,从杜甫的《小至》到白居易的《冬至夜怀湘灵》,古人用诗词记录了他们对冬至的独特感受。这些诗词或描绘冬至的自然景象,或抒发节日的喜庆氛围,或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展现了冬至节气的多重意蕴。

唐代:冬至的盛大与喜庆

《咏廿四气诗·冬至十一月中》

唐·元稹
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
岁星瞻北极,舜日照南天。
拜庆朝金殿,欢娱列绮筵。
万邦歌有道,谁敢动征边?

冬至,在唐代被视为“过年”的日子,象征着阳气的开始回升。元稹的这首诗描绘了冬至日的盛大景象:木星位于地球最北端,太阳则运行至最南端。朝廷举行盛大的朝贺仪式,皇帝在金殿设宴款待群臣,天下百姓欢歌载舞,共庆太平盛世。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杜甫的《小至》则展现了冬至时节的自然变化与人文活动。冬至过后,白天逐渐变长,刺绣女工可以多绣几根丝线,律管内的葭灰也随之飞动。堤岸上的柳树等待着腊月的到来,山中的梅花也在严寒中绽放。虽然身处异乡,但自然景物与故乡无异,诗人教导儿子举杯畅饮,享受节日的欢乐。

宋代:冬至的孤独与思念

《冬至》

宋·龙辅
冬至宵虽短,孤眠恨自长。
枕单寒入梦,窗破月窥床。

龙辅的《冬至》以简短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冬至之夜的孤独与寒冷。诗人独自一人躺在冰冷的床上,孤枕难眠,心中的孤独与愁绪似乎比夜晚还要漫长。窗外的月光透过破洞照进房间,仿佛在窥视着那个孤独的人,更添一份凄凉。

《冬至感怀》

宋·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梅尧臣的《冬至感怀》则通过冬至日祭祖的习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思念。诗人含泪思念母亲慈爱的容颜,感叹世道的不公。他意识到,人的命运与草木不同,草木历经秋冬的凋零,会在春天萌发新芽,而人一旦逝去,便无法随新阳重生。这种对生命的感慨,体现了冬至节气中蕴含的生与死、衰与荣的哲学思考。

元代:冬至的民间习俗

《至节即事》

元·马臻
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
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

马臻的《至节即事》描绘了元代冬至节的民间习俗。冬至这天,京城的天色才刚刚拂晓,浓浓的喜气已经弥漫开来。人们互传名片,互相道贺。大户人家的绣幕完全敞开,家家户户都在享受节日的欢乐,展现出一派祥和的节日氛围。

其他诗词

《减字木兰花·冬至》

宋·阮阅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
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
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
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

阮阅的这首词以冬至日的自然景象和民间习俗为背景,展现了冬至节的喜庆氛围。早晨云雾散去,阳光照耀下,周围事物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白天开始逐渐变长。词中还提到了“添线”和“秉烛夜游”的习俗,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冬至夜怀湘灵》

唐·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白居易的这首诗则以冬至夜的孤独与思念为主题。诗人思念着无法相见的湘灵,夜晚躺在床上,棉被冰冷,难以入眠。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湘灵的深深思念和对长夜孤独的无奈。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杜甫的《小至》展现了冬至时节的自然变化与人文活动。冬至过后,白天逐渐变长,刺绣女工可以多绣几根丝线,律管内的葭灰也随之飞动。堤岸上的柳树等待着腊月的到来,山中的梅花也在严寒中绽放。虽然身处异乡,但自然景物与故乡无异,诗人教导儿子举杯畅饮,享受节日的欢乐。

《西江月·添线绣床人倦》

宋·吴文英
添线绣床人倦,翻香罗幕烟斜。
五更箫鼓贵人幕。门外晓寒嘶马。
帽压半檐朝雪,镜开千靥春霞。
小帘沽酒看梅花。梦到林逋山下。

吴文英的这首词描绘了冬至夜的不同景象。贫苦人家的妇女坐在绣床前通宵刺绣,感到非常疲倦。而富贵人家则彻夜笙歌,箫鼓不绝。词中还描绘了冬至日的清晨景象:帽子上积满了朝雪,镜子里映出女子的春霞般的醉酡色。词人舒适地在帘内边饮酒边赏梅花,仿佛梦中到了孤山去游赏梅花。





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冬至节气的自然景象、人文内涵以及古人对冬至的情感体验。冬至已至,春归有期。愿你冬至福至,美好如约而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