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越短,后劲越足
诗句越短,后劲越足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其中五言绝句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明珠。本文精选八首唐代五言绝句,从李峤的《风》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带你领略五言绝句的魅力。
捧一卷诗书,品一盏清茶
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同一句话有百般说法,含义也各不相同。
比如古时候有一位皇帝,他打算立储,就密诏自己的宰相,问他三皇子适不适合继承大统。
这位宰相能位极人臣,自然是个官场“老油条”,深知这件事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于是想了想,就跟皇帝说了两个字:然也!
“然也”从表面看,是肯定的意思,但肯定的程度又没那么高。
因此老皇帝就每天琢磨这两个字,最后把自己琢磨出病来,卧榻之际又密诏宰相,这次他直奔主题,开口就问宰相:你说的“然也”,是不是认为三皇子适合为储君?
宰相依旧不温不火,趴在老皇帝耳边说,然也!
最后,这位老皇帝气急,竟然一命呜呼了。
这件事和我们今天要讲的古诗没有直接关系,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
01. 李峤《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李峤这首诗短小精悍,诗题为“风”,但诗句中却没有一个“风”字,却有狂风卷浪之势,可谓是妙极。
短短4句诗,20个字,既写出了风的温柔,能让春花悄然绽放,也写出了风的迅疾,可让江水滔滔,万棵竹竿倾斜低头。
风的形态、变化在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据载,李峤这首诗是和杜审言、苏味道二人同游泸峰山时所作,当时李峤见山景秀美,郁郁葱葱,登顶之时恰巧清风袭来,李峤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千古经典。
02.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一生仅有6首诗留存下来,另一首《凉州词》被誉为唐诗的“压卷之作”,而他凭借这两首诗,就跻身于盛唐顶尖诗人行列,可见这两首诗的不凡。
特别是这首《登鹳雀楼》,短短4句,却有气吞山河之势。
当时王之涣35岁,已经拂袖去官,开始漫游天下,这首诗就是他过山西永济时所作。
诗境浑厚开阔,词句精简凝练,读来铿锵有力,直抒胸臆。
03. 王维《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山水画被誉为“南宗鼻祖”,而他这首题画诗完美映衬了苏东坡对他的评语。
诗短,内容却极其丰富,把“静”界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以至于读完后许久,画面还深深留在脑海中。
所以你看,好诗未必引经据典、辞藻华丽,能用简洁的话语把复杂的事物叙述清楚,才是一种能力。
04.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相形之下,较于王维,孟浩然笔下的诗总是不够开阔,这和他一生的经历有关,诗句中多有幽怨和愁苦。
但这也形成了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一大特色,比如这首诗,就是作于他科举落榜,给玄宗献诗,又遭玄宗厌弃之后。
离开长安,孟浩然决定四处散散心,漫游吴越时夜宿建德江,触景生情,故有此作。
这首诗意境清幽,淡淡愁绪和迷离的烟雾相辅相成,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05.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已经在高适和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建造了“浣花草堂”,家人暂时得以安稳,所以他此间的诗写景颇多,但思乡之情却日益浓重。
碧绿的春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远处青山翠色欲滴,红艳艳的野花似乎要燃烧起来。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了,也不知道何时何月我才能回到家乡。
杜甫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得极美,把比喻的手法运用到极致,写出了春色的妩媚和妖娆,和后两句淡淡的乡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有冲击力。
06. 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笔下的五言绝句并不多,最出名的当属那首《静夜思》,可谓是人人会背。但这首《独坐敬亭山》可能更符合李白一生的经历。
这首诗作于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之后,此时的他已经进入人生末年,棱角早已被磨平,甚至连傲气也隐没于胸。复入宣城时,再也没有了“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豪迈,但内心却多了一分平静和悠然。
孤独是在所难免的,可有青山在、绿水流,李白的才华就不会枯竭,正如辛弃疾在词中所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07.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长安城内地势最高之地,登原可俯瞰整座长安城。
李商隐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人生正失意,三年守孝期满后回朝,依旧得不到重用,深陷“牛李党争”漩涡中的他,左右都不讨好,因此登乐游原有此一叹。
这首诗意境深幽,沉郁中看见一抹光亮,可惜晚霞虽好,很快就日薄西山了。
这种风格的诗,在李商隐的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平快的语句,寥落的情感,让人在得到与失去间沉浮摇摆,所以深入人心。
08.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这首诗,是唐诗怀古的开山之作,经典中的经典。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武则天派自己的侄子武攸宜挂帅,前去讨伐,而陈子昂为行军参谋。
武攸宜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举兵冒进,致使前军尽墨,因此陈子昂自告奋勇,请命担任先锋,可武攸宜却说:素是书生,谢而不纳。
因此陈子昂登黄金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实际上也的确是后无来者,在同类怀古诗上,再也没有人能超越陈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