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两先区”建设成效显著,高技术制造业连续20个月两位数增长
大连“两先区”建设成效显著,高技术制造业连续20个月两位数增长
大连市最新经济数据显示,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高技术制造业更是连续2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大连市稳步推进“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结果。
“两先区”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
“两先区”是大连市的重要战略定位,具体指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和东北亚国际贸易航运物流中心。为实现这一目标,大连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科技创新方面,大连市全力推进英歌石科学城创新策源地建设,加快精细化工、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实验室重组,推动其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序列。同时,大连市还规划建设一批中试、小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强化成果转化中心与金融服务机构协同发展,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整合。据统计,到2025年年底,大连市将新增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400家,建立150家产学研联盟等新型创新主体。
在产业升级方面,大连市高水平建设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安排资金5亿元,重点推进石化、通用设备、汽车及零部件、铁路船舶、轴承等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支持企业创建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提升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三个中心”建设塑造区域竞争优势
“三个中心”建设是大连市的重要战略任务,具体包括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大连市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全力推进“三个中心”建设。
根据《大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大连市将构建“廊道生长、沿湾集聚、多心网络、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策略。中心城区将加强沿湾功能集聚和空间优化,形成大连湾和金州湾两大核心功能湾区,优化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类要素向湾区集聚。周边地区将顺应自然地理格局,延续组团式发展的空间格局,强化沿廊道布局的紧凑型组团发展,形成“一城两区六组团多节点”的网络化、多中心城镇空间结构。
在航运和物流方面,大连市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支撑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具体措施包括构建高效绿色交通,建设国际性综合枢纽,打造区域枢纽机场,形成以“两岛三湾”(大孤山半岛、长兴岛、大窑湾、鲇鱼湾、太平湾)为重点的港口总体发展格局,打造国际性海港枢纽。此外,大连市还将预留大连至东北内陆节点城市的通道空间,预留大连至山东半岛的渤海海峡通道,改变大连交通尽端格局,强化区域衔接能力。
高技术制造业持续领跑
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大连市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更是同比增长33.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大连市在高技术制造业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
在智能化转型升级方面,大连市以智能化、数字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小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例如,中车大连公司打造了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方向的现代化工厂,逐步实现由精益生产向精益管理转变。在高端化革新推进方面,大连重工装备集团在大型海上风电铸件研发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成功开发出全球最大16-18MW系列风电铸件产品。
未来展望:打造东北振兴新引擎
展望未来,大连市将继续围绕“两先区”和“三个中心”建设目标,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同发展。根据规划,到2025年年底,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15%,数字经济算力规模将达到1000PFlops以上。同时,大连市还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大连市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自身,更将为整个东北地区的振兴注入新的动力。随着“两先区”和“三个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大连市必将成为东北振兴的重要引擎,为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